2005年,时任北京市市长王岐山收到一封“关于北京申报京西(或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建议”,这封信正是陈安泽所写。信中表达出北京建立世界地质公园的急迫性和必要性,建议“请做出是否申报的建议;如果决定申报,请市政府尽快成立申报工作领导小组,并尽快提出申报工作计划;提出申报目标;争取国土资源部的支持”。很快,王岐山做出重要批示。申报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2006年9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并授牌。 虽然早在1985年就有建立“地学公园”“地质公园”“国家地质公园”的倡议,但是真正从工作层面落实的还源于1999年。陈安泽回忆说:“当时在山东威海召开了‘全国地质地貌景观保护工作会议’,请我去做报告。我提出来,地质遗产不仅要保护,更要利用。我说,山东的崂山、泰山、蓬莱,都是地质景观,可以搞地质公园,这才是挖不完的‘金矿’。当时我的话有两个人听进去了,一个是刚刚任职国土资源部常务副部长的孙文盛,一个是山东省的陈副省长。孙副部长建议我马上给部里写个正式报告。我就联合时任中国地质学会秘书长的王弥力、时任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长的赵逊,共同起草了‘关于建立中国国家地质公园’的报告,该报告又上报到国务院,国务院在各部委征求意见,有些部委不同意,最支持的是旅游局。后来还是孙文盛副部长顶着压力,说:我们先小打小闹地试下水。” 2000年8月,国土资源部下发了《关于国家地质遗迹(地质公园)领导小组机构及人员组成的通知》,下设“国家地质遗迹(地质公园)评审委员会”,陈安泽和其他17人为委员。 2000年9月,国土资源部正式下文《关于申报国家地质公园的通知》,通知中详细规定了申报办法 、评审标准、批准程序。10月底,云南石林、湖南张家界等11家公园正式成为中国第一批国家地质公园,被写入“地质公园”发展的史册。而2000年也被称为“地质公园元年”。 “地质公园的理念太好了,首先是保护,保护地质遗迹、保护自然环境 。其次是向公众传播地球科学知识,第三就是开展地质旅游,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当时还没什么名气的云台山等,都积极申报国家地质公园。后来,云台山一个山岳景区,就对焦作从煤炭经济为主转型为服务业为主起到了重要作用。”陈安泽说。 一个学以致用的科学,必须还有标志性的产品。对于地学旅游而言,世界地质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就是最好的“招牌”。 原国家旅游局副局长杜一力对此曾有过一段中肯且到位的评价:“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的发展,集中展示了中国山川地理的精华和特点,形成了中国旅游产品中的一类专门产品。中国旅游业因此更加丰富,更加精彩,更加富有内涵。” 事实上,世界地质公园的兴起,也是受中国最先开展的理论和实践的启发。 1996年,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在北京召开。作为本届大会地质旅行委员会副主席的陈安泽演讲题目就是《旅游地学——地球科学新领域》,首次将旅游地学的内涵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介绍给了与会的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0多名地球科学家。此外,大会还推出了80多条地质旅游的线路,1000多位外国地质学家参加野外考察。 正是地质公园理念的先进,影响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7年提出建立世界地质公园倡议,于2004年批准了首批世界地质公园,2015年,联合国正式建立了“国际地球科学与地质公园计划(IGGP)”。自此,世界地质公园的地位获得了快速提升,与世产遗产并列。中国人首创的地质公园带动了全球兴建地质公园的热潮。 一个等级有序、品类齐全、分布均衡的地质公园体系正在中国建立。截止目前,中国共有37个世界地质公园、210多个国家地质公园。预计到21世纪中叶,中国将会建成50个左右的世界地质公园,300个左右国家地质公园,以及500-750处省级地质公园。目前国家林草局为了加强地质公园影响,正在发起设立”地质公园日”活动,预示着地质公园的光明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