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多山的国家,据粗略估算,山地、高原、丘陵的面积约占中国土地总面积近七成。此外,在这片幅员辽阔的土地上,冰川、火山、丹霞、喀斯特等地质地貌星罗棋布。鞍山白家坟五亿年花岗岩、广东丹霞地貌、黄果树瀑布群、桂林岩溶地貌、新疆风蚀地貌等,都是科学价值极高的地质奇观。 改革开放促使了中国经济得到突区猛进发展,也迎来了旅游业的大发展,各个学科都介入为旅游服务,地理学地质学走在最前列。各省市都对地质为旅游服务产生了兴趣。在陈安泽倡导推动下,在北京、新疆、湖南等地召开了小型旅游地质工作座谈会,从地质学角度考察旅游的条件逐渐成熟。 1985年,在中国地质学会科普委员会的倡导下,首届“全国旅游地学讨论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在“旅游地学”发展的历史上意义重大,成果显著。在这次会议上成立了“中国旅游地学研究会(筹)”,并推举陈安泽为会长、陈传康等为副会长、李维信任秘书长。会议通过了陈安泽起草的向国务院“关于在发展旅游业中要加强地学作的若干建议”,首次提出建立“地学科学公园”的建议,遂使中国成为地质公园的策源地。 其实关于“旅游地学”的名称,也是权衡再三的,当时地理学科已经分化出“旅游地理学”。本来想召开“旅游地质学”讨论会,但怕地理学家不方便参会。“我们还是要把地质学家和地理学家团结在一起,我就查阅了一些早期材料,在民国初年曾成立过‘地学会’,地质地理学者共同参加,因此把讨论会取名为‘旅游地学讨论会’这样地质地理学者都方便参会,‘旅游地学’名称由此产生。”陈安泽说。 “一个学术团体如果没有一个成型的学科来支持,是很难持久开展活动的。这一学科的建立,将在地学科研领域打破外国人的垄断,也可以团结中国地质学科及相关学科的专家们。”陈安泽说。正是在这一思想带动下,“中国旅游地学研究会”甫一成立,就以“实践—理论—再实践—提高”作为研究路径,围绕建立旅游地学学科进行学术研讨。 其后,围绕“旅游地学”,陈安泽及其学生、同事发表了许多篇学术论文,逐渐搭起了学科概貌。旅游地学被视为是地球科学的一个新兴分支学科,它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疗康乐与地球表层物质组成、能量迁移、变化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它包括了地质和地理两种旅游环境。因此,旅游地学又是旅游地质学和旅游地理学两门边缘学科的总称。 1991年,由陈安泽主编的世界第一部关于旅游地学的专著——《旅游地学概论》出版,引起热烈反响,不仅多个院校将其作为教材,更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时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的黄汲清在该书序言中写道:“是将地球理论和方法运用到旅游事业中去的一个创举”。后来很多旅游地理的学生也把它作为考研、考博的重要参考书,多年后,还有一些人对陈安泽说,“获益良多”。 后来,陈安泽又主编出版了《旅游地学大辞典》,包括理论基础、工作方法、研究对象、实践事例等等,同样引起学界广泛关注和积极评价,在旅游地学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5年,《旅游地学概论》英文版由德国著名学术出版社斯普林格正式出版,引起国外学者的广泛重视,认为有很多“创见”。《旅游地学大辞典》英文版今年十月将由斯普林格正式出版。中国人创立的旅游地学将更深入地走向世界。 实际上,随着矿产资源日益枯竭以及保护意识的增强,全球地勘行业都在紧缩。矿产勘查的不景气也使旅游地学的发展有了更宽广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可能,国内外对旅游地学的需求都在快速增加。陈安泽透露:“悉尼大学地学院院长说,他们学院对开设旅游地学专业十分感兴趣,希望将中国已开旅游地学专业教学方案提供给他们。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们的旅游地学发展前景十分光明。” 目前,国内已有多家大学开设了“旅游地学”专业,除中国地质大学以外,东华理工大学、长安大学、河北地质大学都开办有“旅游地学”本科专业,成都理工大学开办有旅游地学研究生班。清华同衡规划院、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北京旅游学院等也建立了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所(或中心)。 地学旅游如何“成长”:以地质公园为标志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