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境海岛游、环球邮轮旅游您的无二之旅 - 高端定制旅游专家!今天是:
出国旅行网
旅游网站大全

用自己的眼睛看奥地利风光——欧洲八国游之六

时间:2015-01-13来源: 官网:https://www.jetgo.cn

517晚到的萨尔斯堡,18日上午在萨尔斯堡活动,参观米拉贝尔花园、萨尔斯堡大教堂;午后去维也纳,游览美泉宫,参观霍夫堡宫英雄广场;晚上部分同伴到金色大厅听音乐会;19日上午开车在市区转悠,看国家歌剧院和圣斯特凡大教堂。午后离开维也纳去。

一、萨尔斯堡的美丽与沉重

萨尔斯堡既是一座美丽的古城,也是一个容易使人感到历史沉重的地方。

流出远山,从南到北穿过古城的萨尔察赫河碧波荡漾,轻轻拍打着两岸修剪整齐的草坡。山河相拥,林木苍翠的山丘隔水相望。浅黄、奶白的城市建筑成为山水之间一道亮色的镶嵌。左岸在许多教堂的青色圆顶尖塔的簇拥中,僧侣山上森严的霍亨萨尔斯堡要塞好象不知世事沧桑,依旧保持着千年的紧张。

右岸的街道中藏着一个有着四百年历史的米拉贝尔花园。这是一个矩形的袖珍花园。从南边进,一小片树林,树林南北立着20座精美的神话雕像,虽然阴沉,我们依然感觉着这些雕像的光亮。特别是中间通道的两端分别有一对遥相角力的健壮男子的雕像。从中走过,不能不为之兴奋和激动。

穿过树林,豁然开朗,八角池上泉水喷涌,中间一股水柱冲上20米,落下一池碎玉。下边一圈喷泉象莲花盛开。我们可以坐在池边的长椅上倾听泉声,观赏水色,清净心情。陪同我们的还有水池四角的四座组合雕塑,每组都是互动的两个人,展开的是希腊神话故事,所以坐在这里又可以发思古之幽情。值得注意的是,在水池西南还有一座高出地面的浴缸式小八角池,上边坐着一位刚刚出浴的衣服还没有完全整好的中年妇人,含情脉脉地注视着侧面朝她走来的什么人。据说这是大主教沃尔夫.迪德里赫为自己爱人莎乐美造的像。米拉贝尔花园就是迪德里赫为她建造的。

水池北是大片花坛,不是我们常见的单一草坪或花坛,而是用在碎石地按一定的图案种草,形成绿色的图案,在草坪上按一定的图案种花,形成绿色背景上的黄色或红色图案。草中有花,花中有草。花园在东西两侧用高高的树做成绿墙隔开街市,增加幽静的氛围。

米黄色的米拉贝尔宫、现在的市政厅在花园北端。蓦然回首,僧侣山上霍亨萨尔斯堡要塞为塔林簇拥的壮观景色突现南天。借来左岸山景,山水相映,花园又是一种风光。

为什么这样美丽的古城会使人感到历史的沉重,是天气阴沉使然?不,我们在巴黎、布鲁塞尔,天气更坏也没有这种感觉。谈到古城历史,据说最早是一个教士向当时管辖这里的巴伐利亚当局申请并获得开发权,后来发现盐矿,人口日渐增多,建立萨尔斯堡市,为了保护城市以及加强教会对城市的控制,建造霍亨萨尔斯堡要塞和许多教堂,在多次外敌入侵和农民起义中,古堡坚不可摧,从未沦陷过。古堡也是古代教会关押和迫害异教徒的地方,看来这里的古教会有军队(守卫要塞)、有钱(建米拉贝尔花园)、有严厉的思想文化控制(所以酷爱艺术、酷爱自由、酷爱张扬个性的音乐家莫扎特不得不远走他乡),为什么大主教迪德里赫明明有心爱的人,甚至爱人还生了自己的孩子,却不能结为连理。以至当导游介绍米拉贝尔花园是大主教为他情人建造时,不知历史的年轻人还耻笑他“包二奶”,其实这是完全是个误会,包二奶是丑恶的放纵、人性的堕落;而大主教有爱人是对压抑人性的教规的一种反动,有其可以理解的方面。

我在萨尔斯堡大教堂的外墙边看到一尊怪诞的铜像。一个乞讨者兜头披一大块布端坐着,不露手足,头前倾。可是当我们的目光扫到他头脸的位置时,看到的竟是一个深深的洞穴。艺术家让我们见形不见人,大概是希望让观众根据自己的经验在想象中还原铜像的头脸。因为生活的折磨,因为失去自尊等等原因他的表情可能十分痛苦,也可能因长期折磨而表情麻木。观众还原头脸的过程就是把自己与乞讨者角色置换的过程,就是让观众感受当年社会弊病的过程。为乞讨者造像是艺术家对社会底层穷苦人民的同情,是艺术家对当年社会不公的无声抗议。铜像保存至今,再现了古城曾经的历史沉重。

今天的萨尔斯堡人生活比较轻松,河边有一座现代雕塑,一个姑娘刚从自行车上下来,靠着车,一只手扶着车把,作短暂休息,享受河上湿润的空气和凉爽的风。这里文化上也呈现多元、宽松的迹象,我在左岸老街的一家文化用品商店门口,看见店内挂着彩色的毛泽东画像。

二、鹰飞蓝天的维也纳

和萨尔斯堡的历史遗迹到处彰显古教会的存在不同,维也纳的历史遗迹则侧重张扬哈布斯堡王朝的辉煌。

12731918,哈布斯堡王朝统治奥地利645年,一个家族能统治一个国家这么长的时间世所罕见,维也纳在很长时间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中心,统治包括今天德国在内的广大地域,它也曾经是囊括匈牙利的奥匈帝国的首都。长期的开明专制和经济繁荣带来城市建设和文化艺术的高度发展,使维也纳成为欧洲的艺术之都、音乐之都。

艳阳高照,经过著名的维也纳森林,车进维也纳。道旁有绅士打伞雕塑,伞柄是实的,伞面则是伞柄顶端喷出的水在头顶形成光滑的薄薄水面,看起来有塑料薄膜的效果,落下来作水珠散。雕塑喷泉发出一个信号,维也纳是一个轻松幽默的城市。车过多瑙河,多瑙河宽阔辽远,但是既没有塞纳河上那么多游艇,也没有莱茵河上那么多货船,它静静地流向遥远的,消失在森林和青山。在蓝天下河水确实有点泛蓝。约翰斯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为多瑙河扬名,名不虚传。

我们来到市中心玛丽亚.特蕾西亚广场,这里有一组以特蕾西亚女王为中心的大型青铜群雕,群雕中心是装饰着八根圆柱的方形亭台,从亭子的四门中正在走出19位大臣,亭子的四角向外伸出四匹马,骑在马上的是威风凛凛的武装侍卫,亭子上特蕾西亚女王安详地坐在宝座上,左手捧权杖,右手伸展,仿佛在诏告什么;她的宝座下四角地面坐着四名女侍。(不知何故缺了女王左后方的骑马侍卫,现在群雕正在维修)群雕高贵庄重气派,需要仰视,显示王权高高在上不可侵犯,但不咄咄逼人。是一个开君主的形象。据说奥地利人对他们历史上这位唯一的女王颇怀好感,女王在位40年(17401780),对内实行了一些有利于民生的改革,如改善农民的地位,允许农民自由迁徙,减轻农民赋税,开创全民义务教育等等。虽然女王已去世230年,但群雕把特蕾西亚女王做了历史定格,使她成为维也纳的永久市民。

奥地利在90年前废除帝制时,没有铲除帝制时代的历史遗迹,他们在重视历史的发展性,建设新维也纳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历史的连续性,保存各种古迹。象圣斯特凡大教堂是1304年始建,历二百年建成,南塔高138米,是维也纳的标志性建筑。二战中被毁。战后维也纳人用十年时间就让它重新站立起来。我们19日上午去看,大教堂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大修。维也纳人把历史的沉淀和历史的创新结合得好,让古老城市焕发青春,让现代都市多了历史的厚重。

城郊的申布伦宫(即美泉宫)始建于17世纪末期,特蕾西亚女王登基后把建筑改成自己喜爱的黄色,重新规划扩充,可以说申布伦宫是特蕾西亚留给后人的历史文化遗产,现在已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宫门口两根白石柱上金鹰振翅欲飞,金鹰是哈布斯堡王朝的徽记。(现在奥地利共和国仍以鹰为国徽)宫门外广场上两对白石雕塑,一对是伏狮,其中一只仰起高傲的头,一只侧耳警惕;另一对是伏着的是半人半兽,上半身是美女,下半身是猛兽。把女性的柔美、聪慧与野兽的勇猛结合于一身。怪物的形象可能是特蕾西亚女王对女卫士要求的生动诠释。

申布伦宫里的精美油画和各种陈列是我们了解哈布斯堡家族生活的窗口,我们见到了特蕾西亚生育的十六个儿女,欧洲各国的王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特蕾西亚的一个女儿嫁给的路易十六,后来和路易十六同被处死,特蕾西亚的儿子娶了德国的公主,特蕾西亚的孙女又嫁给了拿破仑。这些婚姻看起来热闹,因为都是政治婚姻,所以真正幸福到头的不多。即如特蕾西亚的重孙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娶了巴伐利亚的茜茜公主,长期住在申布伦宫,婚姻不幸,茜茜公主单独出游,被法国无政府主义者刺杀于日内瓦,他们的一个儿子死于自杀,约瑟夫一世在位68年(18481916),熬到了哈布斯堡家族的夕阳西下,到1918年,帝制就在奥地利寿终正寝。人们提起他,啊,今天维也纳的环城公路还是他在位时修的。

申布伦宫后花园是个值得转悠的地方,从中间碎石铺就的广场走,两边是修剪整齐的菩提树墙,树墙下排列44尊希腊神话人物像,雕像下八大块方方正正的草坪上,用鲜花织成美丽的图案。走过花草坪,是一座汇聚泉水的水池,上面刻有海神像,申布伦宫即美泉宫的得名从此泉来。接着走之字形坡道上山,三折后来到山下看不见的湖,湖水清澈见底,倒映着蓝天白云,倒映着山上有八个门的长廊式建筑,为纪念战死臣子而建的哥罗利埃台,也有人说它是奥地利的凯旋门。登上哥罗利埃台,整个花园尽收眼底,红瓦的维也纳全城也在遥望之中。我们只走了中线,两边还有广大的园区隐蔽在高高的树墙后,只能想象了。

黄昏时分,我们来到市中心的霍夫堡宫前的英雄广场,头顶皇冠的金鹰高踞于宫门之上,俯视着广场,卡尔大公爵正举旗冲锋,欧根亲王也跃马上阵,两座英雄的铜像凝固着哈布斯堡王朝盛世的荣光。

晚上我们的部分成员到金色大厅、即音乐之友协会的音乐厅去听音乐会,老伴去了我没去。我这个人连五线谱都不认识,缺乏西洋音乐素养就不去凑热闹了。协会音乐厅开张于1870年,听说在帝制年代,贵族们听音乐会首选还是国家歌剧院,19日上午驱车来到国家歌剧院前,果然气度非凡,建筑雕塑隐含着丰富的文化密码。楼上有五座拱门,门中立着五个人像,自左至右分别代表英雄主义、戏剧、想象、喜剧和爱情;大楼两边有两座喷泉,左边的雕塑是音乐舞蹈和喜悦,右边是忧伤爱情和复仇。建筑雕塑的设计建造,使人感受到维也纳人思想丰富感情细腻,所以众多音乐家、医学、物理学、管理学家曾经在这里生活、工作就不奇怪了。其中就有我佩服的弗罗伊德,这位维也纳大学出来的心理学家开创了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意识有三个层次:本能的我(本我)、社会的我(公民的我)、道德的我(超我),三层次成为人意识分类的标准,成为人意识选择的范围,成为人意识发展的路线图。包括潜意识在内,他的许多理论被现代人文社会科学广泛引用发展。维也纳不仅给世人提供建筑、园林、雕塑年、音乐,也提供思想和科学。

三、用自己的眼睛点点滴滴看奥地利乡镇

的乐趣在于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去发现,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如果我们来奥地利只是图解两部老电影,《音乐之声》和《茜茜公主》,未免过于狭窄。那样会使我们只看一两朵花,而忽略百花盛开的花园。其实任何国家、城市、乡村都是万花筒,只要善于发现善于领悟,不论从什么角度都能看到风景。我们不论在萨尔斯堡还是在维也纳,都住郊外小镇,我喜欢早晨起来出去转悠,一则呼吸新鲜空气,二者看看小镇风光。

走进我们住的维也纳乡间的旅馆,进门墙上挂着中世纪的剑和盾,还有一种不知名的武器,细长铁竿,顶端用铁链系一铁蒺藜。恍惚中好象走进中世纪十字军东征时的武士之家。旁边橱窗里的盆盆罐罐是小镇出土文物,把我们引向更深的历史隧道。

出门没几步,在一块坡地上有一座类似谷仓的石砌的圆形屋子,矮尖顶,由于年代久远已经开裂,往内收的框也有点破烂。坡下立牌。介绍这是本村镇的教堂,建于1725年。乡镇的农民如此重视自己小地方的历史,保护自己地方的古迹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做法对地方精神文明建设会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萨尔斯堡乡村旅馆附近有座小教堂。信步走去,守门人正在开门,他主动用英语发出邀请:“请”,教堂后边是墓地,从人们如何看待死可以折射他们如何生。这里的墓多为家族墓,石围墓坑与地平,坑上种植花草,色彩鲜艳,欣欣向荣。碑立坑后,上边刻着坑里埋葬的亲人名字,有的三五个,有的七八个。以后过世的还可以往坑里埋。人总是要死的,这样可以控制墓地不随死人增加而增加。节约土地的做法值得借鉴。

碑是丧葬文化的记录,他们的碑一不记载逝者生前的功绩与头衔,二不标记是谁立碑更不用说立碑者的身份地位。但是他们也有自己个性化的文化主题,在他们对死亡的态度中折射着他们对生的追求。在一座家族墓的墓碑上方刻着年轻母亲低头与孩子相亲的侧面头像,这并不表示里边埋葬着年轻的母子,从墓碑刻名和生卒年代看,墓坑里埋葬的父母都活了60来岁,儿女大的也活了60来岁,小的也有17岁就夭折的。不同代的亲人同葬一穴的主题就是头像所表现的亲情。亲情是维系家族关系的情感纽带,是离去先人的精神回归,是在世后人的精神渴望,是人们不分贫富贵贱生生死死的永恒主题。在这家淳朴村民的心中,亲情比什么都重要,什么都可能失去,亲情不能丢失。亲人不在,亲情永传。

令人惊奇的还有头像的雕刻水平。构图紧凑,刻功娴熟,把母亲神态庄严地传递爱抚与希望、孩子的年幼无知都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没有一定的专业素养是做不到的。看来从前的奥地利,雕塑多半与宗教与政治与贵族的生活结合,在当代雕塑已经开始从艺术殿堂走进城乡人民的公共生活或家庭生活,成为包括丧葬文化在内的大众文化的一部分。让艺术进入老百姓的生活,既提高民众生活品质、艺术修养,也给艺术自身的发展带来广阔的空间。乡镇的风景也很美丽。


(见照片)


(见照片)


(见照片)


(见照片)


(见照片)

百度一下:用自己的眼睛看奥地利风光——欧洲八国游之六 查找更多相关信息!


360搜索:用自己的眼睛看奥地利风光——欧洲八国游之六 查找更多相关信息!


Google Search:用自己的眼睛看奥地利风光——欧洲八国游之六 Find more information!


欢迎国内外景点、酒店、旅行社合作,免费入驻出国游!E-mail:iyatrip#163.com (请将#号替换为@)


------分隔线----------------------------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