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尔尼的早市 八月初的一个早晨,气温是舒适的24℃,我在的路上。 和缓起伏的坡地像绒绒的绿毯,灿烂的照耀着清晨的田园和树林。 我们的向着阿勒河(莱茵河支流)围绕着的另一座美丽的城市瑞士联邦首都伯尔尼驶去。 河流两岸的风光,一直都延续着那种沉静和安然,疏密错落的林荫中不时冒出暗红色的屋脊或耸起基督教堂的尖顶。不同样式的桥粱跨坐在河上,上面却不见繁忙的人流车辆,甚至显得有几分清冷和孤单。 想起一篇导游词中对伯尔尼的描述:“第一眼看上去,像睡不醒的乡村小镇,那鹅卵石下面跳动着活力四射的心。”这样的城市很让我好奇。很快,我们就在伯尔尼体验到了一种都市里不常有的安静和我们并不熟悉的优雅。 伯尔尼是有800多年历史的老城,有些木结构的建筑曾毁于火灾,现在留下来的是稍晚一些的石制建筑,古朴坚固,保存完整。 早就听说瑞士人有勤俭节约,富而不奢的民风气质,在伯尔尼我一直试图从街市外表搜寻这种低调收敛的痕迹。 作为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生活水准最富裕的国家(之一)的首都,街道特别清洁,随处可见的是低密度的朴素住宅,不够宽大的老马路和不怎么现代化的有轨电车。车多,而且空,显然公共是便利的。当然也少不了略显杂乱的电线,街头巷尾可见两厢轿车和摩托与讲究的豪华车共存。 同团的新贵们开始有人撇嘴,鄙视着公寓外装修的陈旧,小门小窗不大方。挑剔着市面上流露出的不气派和过时,对比着自家的大宅和采光极好的大落地窗。 当我们踏上中世纪的碎石铺就的马车道,仿佛穿梭时空走进了一个老故事。窄街上出现的喷泉或铜雕都是一段历史的见证者,两边伴我们同行的是拱形的小长廊,好像履行着引领我们回到另一个时空的义务。 街边的老店铺并不高大,但紧凑得体。橱窗里展示着精致的珠宝、古董、手表、新潮的时装和体育用品,还有熟悉的肯德鸡和装潢漂亮的巧克力店。在这里,现代和时尚被传统收纳得规规矩矩的,彼此井水不犯河水地参照呼应着,显示着一种并不冲突的和谐共处。 是比例的关系吧,人与古街石道,与身边有年头的老建筑们很亲近,中世纪的风情变成了一种亲切的感觉,对有了一点年纪又不够的人,可能会勾带出一份怀旧的情结。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的世界文化名城,伯尔尼的仪容仪表真是不负盛名。 著名的伯尔尼大钟像见多识广的长寿老人,有如钟表王国,表都的招牌,令无数游客仰望。它踏着均匀的步伐从300年前走来,分秒不差地与时俱进,又从容地向未来走去,人赋予它的耐力真是令自己羡慕。可惜,在生命的接力中,我们每代人的使命只有一棒的机会,短暂得不能一直跟随它的脚步前进。 一个真品老城像是味道十足的大物件,在当下这个时空里展示着它的底蕴,这是人的群体的收藏,它需要一个系统的精神沉淀。它缔造的情境远不是哪一个收藏家的一把交椅,一个瓷瓶能比得了的。虽然我们只是那样匆忙的走过,但以我的一孔之见,已经找到了我想看的东西,那是一个城市的态度。 印象特别的是“政府”大门前的的早市,一道平常又陌生的风景。没见到保安卫兵,像是可以靠得很近的办公楼,显得政府好像很亲民?官民之间也许没有太大的隔阂,那几乎堵着议会大门口支摊的百姓公民很自然,动作麻利随意,菜贩大婶和买菜大娘看上去都整洁肃静。 那瓜果蔬菜都长得整齐,新鲜好看。其间有很多花,有的单卖,有的和鸡蛋白菜一起卖,这让这个菜市里多出了一种香味和浪漫,和它们的花园之国一起合成了多彩画面。原来萝卜土豆也是可以这么优雅地卖。我多看了几眼,就很难忘记它了。 生意还不错,人气也不错,接近中午十分,那些摊位还没都有撤。 站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从哪个角度望开去,周边的景色都是迷人的,对我们这样的观光客而言,感受一天的花园和街市,住宅和一些著名机构景观,也有点像雾里看花,有着似是而非的距离和朦胧。 我的脑海里不断会浮出一些残留的电影画面,二战时,要能从德军手下逃亡到这个拥有悠久的中立国历史的瑞士,就脱险了,安全了,胜利了。音乐之声中上校一家不就成功翻越阿尔卑斯山到了这里吗,那群可爱的孩子和刀来米女教师都脱险了,躲过了地狱就能到达天堂,那是多么的幸运。 200多年的中立,让瑞士国民躲过了怎样的劫难,他们的家园在这片得天独厚的土地上安详得令人嫉妒。 这座城市可圈点的地方还多着呢,可我们停留的时间却很短。留下几个关键词当作记忆的线索吧:熊城的来历、莱因支流阿勒河、历史、还有爱因斯坦和专利局。。。网上资料库里随用随取,我记不住,也就不搬来搬去的瞎费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