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达柏林机场时雨刚停,地面湿漉漉的。天空是灰色的,雨似乎随时可能再下。在机场门口坐上一辆老爷出租车,缓慢地驶向市中心。沿途街道冷冷清清,树木凋零,虽是晚秋却透着几缕冬天的肃杀之气。一直到进了市中心的波茨坦(Potsdamer)街才有了点人气。 我住的NH在莱比锡街(Leipziger Str.),距离著名的"菩提树下(Unter den Linden)"大街只有十五分钟步行路程。这里是统一前的东柏林辖地。从地图上看,柏林的主要名胜古迹都在东柏林。当年苏联红军抢先进入柏林,确实占了先机,好东西尽入其囊中。 来柏林之前看了一些介绍,但到了这里还是没想清楚到底想看些什么。在酒店安顿好后正是中午时分,当务之急是先解决肚子问题。出酒店沿弗里德里希(Friedrich)路往“菩提树下”大街方向走,沿途有不少商店、餐厅、咖啡馆,很是热闹。沿途在Gendarmen转了一圈,那里有柏林的名胜之一德国大教堂和音乐厅,气势雄伟。教堂背后有小一片树林,金黄的色彩为阴郁的秋天增添了几分生气和活力。 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柏林,“街道宽大、干净,伦敦和巴黎都比不上”。及至到了最宽阔的“菩提树下”大街,并未觉得比巴黎的香舍丽榭宽大,但后者要繁忙热闹许多,从早到晚车水马龙,人潮涌动,沿街的咖啡馆通常是通宵营业。“菩提树下”则冷清多了,也许因为过了季节,没有太多游客。但我觉得更主要的是柏林远非一座旅游名城。来柏林究竟看什么?我自己就颇费了些琢磨。这座城市没有太多名胜古迹,也谈不上什么美食。倒是不少,但收藏远不及巴黎、伦敦、纽约这些大都市。真正值得一看的就剩下勃嘉蒙(Pergamon)博物馆,有几个极其壮丽的古建筑:古的勃嘉蒙大殿,是二千二百年前建的;巴比伦的以色他门(the Ischtar Gateway);以及的穆沙他立面(Mschatta Façade)。 也许历史,尤其是纳粹以及冷战时期的历史,才是这座城市的真正看点。雄伟的勃兰登堡门是当年东西柏林的分界线,举世皆知的柏林墙就建在门的西面。现在墙已拆除,但历史不会被忘却。临附近小广场的铁网栅栏前竖立着一尊木十字架,栅栏上挂满照片和文字说明。那些人是冷战时期试图翻越柏林墙从东德逃往西德的受难者。虽是细雨绵绵,寒风瑟瑟,仍有不少人驻足观看,向死者献上一份祭奠。 从勃兰登堡门向西走几分钟,一座十九世纪的建筑出现在眼前,这是德国议会大厦(the Reichstag)。1933年2月的“国会纵火案”就发生在这里。纵火的起因至今没有定论,但当时这次事件给了希特勒一个借口,把罪名归于德国共产党,逮捕了共产党领袖,禁止共产党员参与选举,并由此更进一步建立了纳粹党独裁政权。正门口一溜长队,上百人在小雨中排队等着进去参观,从上面的玻璃圆顶可以俯瞰柏林,还可以悠闲地坐下喝杯咖啡,同时从高处观赏柏林的景色。我没有加入等候的人流,只是想这些人中有多少知道或者记得曾经在这里发生的一切及其带给德国和欧洲的灾难? 从国会大厦沿河往东走几百米,一座铁桥跨河而起,桥南面有一个不太起眼的站,红砖底座历经风雨洗刷已变成晦暗的红黑色,上面是铁架和玻璃混合结构,黑灰的基调在阴雨的晚秋格外沉郁。这座火车站是冷战时期东西德的分界线,也是连接东欧和西欧的唯一铁路通道。这座车站曾出现在不少描写冷战的间谍片里。一桥之隔,就是两个世界。 雨越下越大。天色已暗,街上华灯初放,餐馆、酒吧、咖啡馆里人们进进出出,一股温暖的气息从里面传出来,同时飘散出食物、美酒和咖啡的香气。是啊,柏林墙已经拆除十八年了,还是从历史的沉重里解脱出来吧。我也该找个地方坐下来,享受一下美酒美食和美好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