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去西安,参加欧亚经济论坛丝绸之路旅游黄金走廊研讨,之后专门向陕西文旅厅提出,去一趟金丝峡,全国259个五A景区,这是最后一个空白。9月11日,细雨蒙蒙,金丝峡中感生态,白龙湖畔品山茶,兰花兰草知自然。画上了一个句号,也可能创了一个记录,因为没有求证过,全国走遍五A景区的究竟有没有,若是没有,俺就是第一个,甚至唯一一个,很可以骄傲一下。原来没把这个事当个事,只是日常跑得多,看到259家的名单之后,出于好玩,看一看,还有7家没去,之后上了点心,这一年多陆陆续续也就走遍了。 回想一下,今年恰好是A级景区标准20周年,也是一段起伏曲折的路程。1999年9月,我从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司长调任规划发展与财务司司长,如何开拓工作局面,积多年旅游标准化工作的经验,应当从标准入手。当时景区管理是九龙治水,国务院一堆相关部门,各管各的,这些部门有实权,有基础,但九龙治水水更大。而旅游部门没有任何法定权力,涉及旅游,却要承担责任。由此想起制定一个旅游景区的标准,形成工作抓手,旅游的进入只能从服务和质量切入。思路既定,开始组织班子,起草标准,我主持全程。这个标准很难,和以前制定饭店标准等等完全不同,一是涉及面广,二是分类困难,三是知识要求多,既涉及自然又涉及文史,如果只靠专家,专家内部就会打起来。所以起草标准是以自己为主,咨询专家,涉及专业努力不说外行话。至于服务质量的要求,我们自己就是专家,从客人需要出发,从市场需要分类,从景区自身发展分等定级。绕过学术争议,绕过部门纠纷,切入点找准了,抠细节,一点一点想,一个词一个词找,吃不准的概念请教专家。之后是论证,修改,报批,国家标准化委员会也很给力,张灵光司长大力支持,明明知道会有争议,还是尽快审批发布。 制标固然不易,实施起来更难。第一是部门阻挡,标准发布之后,建设部、文物局、环保局、林业局四个部门发文,要求他们所管的景区不得采用这个标准。我只好“分化瓦解”,先找环保和林业,这个事和你们关系不大,何必掺和。其他两个部门则做不通,但是我相信,地方政府会接受甚至欢迎。第二个难点,是怕领导瞎指挥,所以此次制定标准,最高等级是四A。领导曾经问过三次,为什么没有五A?回答是技术上复杂,达不到。但是领导大力支持,全国114个景区申报,全局动员,组织了14个评定组,分赴全国。之前在局里办培训班,我提出的要求是可以提出整改意见,但是原则上都通过,就是要认认真真走过场,目的是使行业和地方了解标准,也了解国家旅游局的初衷,促进地方发展,促进景区提升。当时已是冬天,冰天雪地,我带一个评定组在河北,便于居间协调。当时,西藏旅游局来电话,他们申报了3家,都是文化景区,区文物部门提出上面有文件,不能参与。我答复三条,一国家旅游局推行此项工作,不是争权,是促进发展。二明年1月11日,在北京发牌,副总理出面,不希望西藏是空白。三评定组现在在成都,如果同意,明天进藏,否则回京。他们直接请示自治区主席,主席答复,也是三条,一感谢国家旅游局支持西藏发展,二报3家不够,要报6家,三欢迎评定组进藏。大家辛辛苦苦跑了一番,2001年1月11日,在北京国际饭店开大会,很多大和尚、道士都来参加,钱副总理亲自发牌。标准一炮打响,时间长了,景区感到了标准的作用,其他部门的阻力也没有了。 2003年,基础奠定,条件成熟,标准修订,正式形成了五A,开始又一轮推进,形成高潮,五A也形成了旅游市场上的金字招牌。我也离开机关,开始学者生涯。之后,也参与过景观专家评定等工作,但是把定一个原则,绝不参与景区上五A的咨询等具体业务,更不做生意,即便如此,也难免有是非,但求无愧我心而已。 二十年过去了,一个事情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是一代一代的接力,景区标准有升有降,有进有出,保持了权威性,殊为不易。大家仍然看好这个标准,更是难得。即使在国际上比较,也处于领先位置。259家走下来,感受其生命力,路程漫漫,希望能够适时修订,保持活力。(2019年9月1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