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由于动物园往往是日间动物与夜行动物混居,并没有严格的物理区隔,即使有一定的空间区隔,由于同处一片整体区域的相邻区间,夜间游园活动的灯光和噪音也会对原本在夜里休息的动物造成一定影响。 还有一些动物(如老虎、猴子、大象等)是白天和夜晚都活动的,但白天比较没精神,夜晚更活跃,于是这也被当成了夜间动物园的“卖点”。可知道,白天这些动物之所以恹恹的,跟游人太多、动物很“烦”可能也有不可切割的联系。本来到晚上清净了自然就活跃了,现在晚上也来这么多人,动物们还能活跃起来吗? 动物园原本被寄予更多的是承担动物保护、研究、种群保护等公益功能,但今天的动物园更多是作为游玩项目,动物主要是作为“被利用者”而存在。在这个问题上,自然没有必要犯“环保原教旨主义”的错误。但在经历了一天的被注视、被骚扰之后,总得给动物留点自己的空间和时间,如果夜晚还不放过它们,似乎也有点不近“人”情。 与动物相关的旅游项目这些年一直存有争议,最典型的如马戏,虽然市场基础很好,但由于被动物保护主义者强烈抨击,正在走向衰落。曾经的世界三大马戏团中,纽约大苹果马戏团2016年破产,玲玲马戏团2017年谢幕解散,太阳马戏团则不再使用动物进行演出。夜间动物园对动物们的“过度消费”,终究也会引发相似的争议。 即使是从经济效益的角度看,夜间动物园的市场可持续性也前景不明。当年,长隆的野生动物园如火如荼,但夜间动物园却发展得并不顺利。关于关园的具体原因,各类资料中皆语焉不详,梳理下来却都指向经营不佳。 在一份资料里,长隆夜间动物园关门的原因被概括为“这一模式在广州水土不服”。长隆高层人士曾表示,游客口味随时在变,长隆夜间动物园面临更新换代,必须重新进行包装。长隆创始人苏志刚曾自我反思动物园的规模做得太大,成本难以承受。不知是否是巧合,长隆大马戏和夜间动物园同样诞生于2000年,大马戏也是在夜间进行表演,当时长隆主推“白天看动物,晚上看马戏,住宿在动物主题酒店”的经典线路,这难免会对夜间动物园造成一定的分流。 从外部因素看,2003年的非典对长隆动物园业务造成巨大影响,企业几近破产。长隆必须转型,而就在2005年9月,香港迪士尼乐园正式开幕,游乐园项目成为市场趋之若鹜的新宠。长隆放弃了夜间动物园,在原址上建起了长隆欢乐世界,把长隆从深渊拯救出来。这种“放弃”本身也说明了一定的问题。 夜间动物园再“亮眼”,也是小众市场。有数据显示,国内90%的野生动物园都处于亏损状态,尤其是民营动物园亏损更为严重。虽然目前夜间动物园大有“回暖”趋势,但夜间服务的投入比白天更大,如果不考虑综合投入产出比,盲目跟风上项目,恐怕笼内的动物和笼外的投资人都要欲哭无泪了。 泛滥的城市动物园,变味的都市野趣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动物园在城市里变得泛滥起来。连一些小小的城市公园或郊野公园,都要修建一座小型动物园,增加互动体验,有的还美其名曰“亲子动物园”。 笔者去过不少这样的小型动物园,印象奇差。这些地方圈养的往往都是些常见的普通动物,兔子、山羊、牛、猪、猴子、孔雀等,味道重、卫生差。盈利点之一就是靠出售投喂动物的食品盈利,五六根胡萝卜片,收费20元;骑着小马走一圈,收费30元。商家将喂兔子吃几片青菜叶子,与孩子“亲近大自然”极力进行连缀。 即使是大型的野生动物园,也有泛滥趋势。2000年,当时的国家林业局曾制定全国野生动物园30年规划,规定每个省原则上只批一家。但这些年事实上建设的数量远远超过这个标准。比如,有媒体2017年报道,南京一座城市就要建3座野生动物园。扎堆建设,又经营不善,不少动物园都传出过动物被虐待、贩卖、惨死的消息。 旅游业的初心之一,是促进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相处,让都市中的人感受自然的魅力,也让大自然在人类的保护与参与中保持活力。但这些年,因过度旅游而对自然、对生态造成伤害的例子频现。动物是自然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动物本应与游客共同享受一片清洁美丽的自然栖息地,互相促进、互相“点赞”。即使以“喜爱”的名义,也没有理由为了人类的窥探需要与野心,去勉强和伤害动物。 动物园,该变一变了。“夜游”挺进动物园,更需警惕。(出国旅行 Yangq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