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色”旅游的兴起大体上与人们多样化旅游需求有关。在红色旅游、绿色旅游(生态旅游)、蓝色旅游(海洋旅游)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情境下,黑色旅游也开始施展魅力。与其他“颜色”旅游不同,黑色旅游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领域。它虽然可以使旅游者获得高端精神体验,但游览或再现历史中的悲剧性现场或时刻,往往备受伦理学方面的责难与困扰。 尽管如此,前不久,在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主办的旅游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有专家就建议,应当大胆推行黑色旅游。 笔者曾经游历浙江遂昌金矿,在整个游程中,矿难的遗址以及模拟再现的情景具有极大的震撼力。此后,每每忆及,都是印象深刻。黑色旅游能够满足人们对战争、地震、水灾等灾难事件的好奇、探索、纪念以及受教育的需求,其需求层次在马斯洛的理论中属于较高层次。 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旅游业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推动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 随着人们多元化的旅游需求日益突显,开发旅游产品不应谈“黑”色变,应当正确引导,全面发展各种“颜色”的旅游产品,同时创新性发展融合教育性、纪念性并弘扬主旋律的黑色旅游产品。 第一,发展黑色旅游应着力传播主旋律。依照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在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中,反对低俗、庸俗、媚俗内容,抵制封建迷信,严厉打击黄赌毒。现实证明,发展黑色旅游只有做到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界规律,体现其生态教育、安全教育、德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才能获得良好经济、社会效益。如“汶川地震遗址”可以说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黑色旅游项目。游客通过身临其境的旅游体验,产生发自内心的同情,思考生命和生活的价值的同时,获得防灾救灾的相关知识,在自身反思的过程中受到教育。 第二,各种“颜色”旅游必须协同发展。如红色旅游与黑色旅游彼此存在范畴相互交叉、重合部分,它们都用于满足旅游活动中较高层次的消费需求,都属于旅游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机组成部分,还具有资源共享性和目的一致性。像战争遗址的开发,在教育和探求、弘扬人性目的上是一致的。因此,各种“颜色”的旅游加以组合,往往会产生1+1大于2的效果,产生互补与系统效应。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迎合、满足与引导市场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需求。有学者认为,我国绝大部分红色旅游景区具有开发黑色旅游产品的条件。但黑色事件由于时间跨越大、空间尺度各异,只有部分黑色旅游地才能开发红色旅游产品,所以不能简单地进行比较甚至是替代。因此,在旅游开发中应当将不同“颜色”的旅游更好地结合,而不是相互对立。 第三,要进行黑色旅游的产品内涵创新与文化附加值的挖掘。创新文化旅游产品是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总体要求。黑色旅游产品的创新也不例外,要围绕道德教育、环保教育与安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展开;要对产品的内涵进行挖掘与深化,真实还原历史场景并且启动参与式、互动式旅游项目,实施情感营销;要以核心吸引物带动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提高旅游产品的附加值;要提升服务水平,让更多思维敏捷、专业过硬、训练有素的旅游从业人员加入营销过程。 第四,具有公益性的旅游资源要坚持免费与政府主导。黑色旅游资源依其开发的经营导向,必须区分公益性黑色旅游资源和营利性黑色旅游资源。公益性旅游资源要做到免费开放,如美国的“亚里桑那”号战舰纪念馆,由于免费开放,每年接待游客150万人次,俨然成了很好的教育基地。兼具公益性与营利性的资源,要坚持政府主导开发的原则,像“卡特里娜”飓风灾难游将每人每次收取的35美元中,抽取十分之一捐给受灾团体,用于灾后重建,是处理公益性与营利性比较成功的例子。任何“颜色”的旅游活动,都要依照其性质,做好产品设计,对于黑色旅游与绿色旅游来说,加入公益的元素显得尤其必要。 第五,“颜色”旅游的定位传播要破除心理障碍与避免信息失真。特别对于黑色旅游来说,传播不当有可能导致营销巨大障碍。首先是伦理学上的问题,甚至在国外,也有专家指出,对人类悲惨遭遇和困境进行展示的旅游活动,是一种不恰当的或者是不道德的行为。企业应极力避免在情感上伤害当地居民或灾民,小心处理好黑色旅游产品开发中的伦理问题。这些都是黑色旅游营销的关键。由于传播过程中还存在噪音,会导致信息失真与扭曲,因此,在还原黑色旅游地发生的历史故事中,注重保持其历史原真性是一个重要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