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传统的旅行社市场受到日益兴起的在线旅游网站的冲击。艾瑞咨询的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达3077.9亿元,同比增长38.9%。2014年开始,产业新融合、技术新改革、市场新投资已逐渐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关注热点。而今年以来,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以及政策环境和大众需求的变化等,中国旅游业逐渐进入空前的转型期。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传统旅游业态如何转型升级?中国旅游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会是怎样? 针对这些问题,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记者:当前旅游业呈现什么样的特点?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旅游业带来哪些变化? 戴斌:当前中国已进入大众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了,旅游已经进入了老百姓常态化的生活方式,游客在目的地的活动更是无孔不入地进入到了居民常态的生活空间,所有服务于人们的空间移动和异地生活所需的业态都可能是旅游业态。 从消费面来看,旅游正处于黄金发展期。预计今年国内旅游的市场规模将达到40亿人次和3.5万亿元,还有1.25亿的出境旅游人次和超过1万亿元的海外消费。到2020年和2030年,国民出游率将分别达到4.5次和6次。近几年,从携程网到去哪儿网,从蚂蜂窝旅游出行平台到在路上旅行网,一大波一大波袭来的旅行服务创业创新,是由传统旅行社之外的金融和产业资本的介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通讯和智能终端的应用在引领,特别是由互联网浪潮引领的。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带来的是消费方式的变化,就是互联网代表的信息技术把传统消费方式改变了,第二把供给方式改变了,正在将旅行服务真正导入现代服务业的范畴。 记者:随着“互联网+”战略的推进,以及政策环境和大众需求的变化等,您认为未来中国旅游业将会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戴斌:从市场方面来看,从高端旅游市场开始向大众化转型,过去旅游投资侧重五星级酒店、5A级景区、旅游经济综合体等高端市场,但以后会调整到适合国民大众旅游休闲度假项目上来。但从目前看,观光旅游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仍然会是游客最基本的旅游需求,我国旅游还处于国民消费为主体的大众化发展初级阶段。 从产业层面来看,传统业态的“革命”,游客的旅游需求开始向“常态化”转型,人们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的风景消费,而是希望利用短暂的时间停下来感受当地的生活。另一方面是大数据旅游的“创新”,80后一代年轻人正在成为旅游消费的主力人群,他们是第一批在互联网环境中长大的一代,自主、自助、自由的消费模式进一步扩大了散客化趋势,这是旅游业态创新最为坚实的市场基础。加上一批年轻的旅游创业者,借助资本的力量,经由互联网、移动通讯和大数据技术,正在成为影响未来旅游业的重要因素。 记者:面对竞争白热化的在线旅游市场,传统旅行社如何应变,如何转型升级? 戴斌:传统旅行社的价值仍然存在,不论是团队、散客,包价、半包价、单项代理,线上、线下、O2O,B2B、B2C、B2B2C,都是表现旅行社经典价值的形式。也就是说,不论是渠道、平台、产品、服务,稀缺的就是有价值的。现在旅游业呈现出“闪客化”模式,过去以观光、追求差异化为主,现在是追求目的地、生活体验为主,为了适应这种分散的、多元的、体验性的需求,传统旅行社需要利用互联网技术和自身专业服务能力的整合和创新。 记者:“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给旅游业带来哪些机遇? 戴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以及中韩、中澳自由贸易区等国家层面的战略构想及其实施效果,将使连接我国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机场、港口、高铁、车站、公路、服务区等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空中航线、海上航线和陆地交通的频度也会进一步加密,将有效缓解彼此互为旅游目的地的空间可进入性制约,从而有效带动游客的跨国流动。据国家旅游局预计,“十三五”期间,中国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送1.5亿人次的中国游客,2000亿美元的旅游消费。同时还将吸引沿线国家8500万人次来华旅游,拉动旅游消费1100亿美元。从国际旅游发展历程和经验来看,相对于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吸引力,空间的可进入性对旅游流向、流量、组织方式和消费行为的作用更为显著。也就是说,这些国家战略的实施,使得旅游经济的运行变得更有基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