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围绕出租车行业,有两件事情值得关注。一是由上海市交通委、四大出租汽车企业和“滴滴打车”三方共同参与的“上海出租汽车信息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运营,二是在山东济南,37家出租公司抵制打车软件,出租车司机此前所装软件遭强制卸载。 这两个地方发生的事情,方向正好相反。在上海,政府管理部门面对创新势力,以小心翼翼拥抱的方式,来推进传统利益主体与新闯入者之间的融合。而在济南,传统出租车企业还在用堵的方式抵制新事物,试图减少自身的利益损失。 这两种做法,谁是更指向未来的选择,值得深思。“上海出租汽车信息服务平台”的建立,能够实现识别车辆和驾驶员身份、实现车辆运营状态识别,以及提高车辆运营安全性等多种功能。更重要的是,出租汽车企业和软件营运商成了伙伴关系,而不再是“相见分外眼红”的敌手。 以滴滴、快的为主的软件运营商搅局出租车行业,是一年多来的一件热闹事。搅局者对原有市场的搅动、利益的切分,以及带来的一些新问题,颇让行业管理者感到头疼。在一个行业遭遇创新的过程中,不规范的问题确实也时有出现。新形势倒逼着管理与监管的跟进。 从出租汽车企业的角度说,发生在济南的事情并不难理解。既得利益一方有抵制的本能,再也正常不过。只是要认识到的是,新闯入者对传统行业版图造成创造性的破坏,并非假借创新之名。 舆论关于出租车行业的改革的讨论多年来一直不曾停歇。方方面面皆有共识,这个领域需要改革。但是,在打车软件风行之前,改革难有起色。在某种意义上,由“互联网+”带来的行业变革不只具有创新意味,也在无意中推动了行业改革的深化。这是一种倒逼的力量。 当然,传统出租汽车企业的一些声音也值得一听。比如,政府职能部门对于传统企业的监管比较成熟和规范,而对于搅局者的管理,却缺少头绪。在一定意义上,行业内部的竞争有不公平的迹象。这个行业的“互联网+”所带来的新问题,尤其是安全方面的隐患,需要重视。 在这个背景下,观察上海出租车企业与软件公司之间的握手之举,会发现颇具意义。与其阻拦创新,不如用力拥抱。可以看出,从传统一方来说,对手未来的牌怎么打,尚是未知事物,如此,即便有了拥抱,也并不敢用力。边走边看的态度会占上风。 有媒体用了“招安”一词,来形容上海监管部门和软件企业的合作,不尽准确。在本质上,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博弈,也可以合作的方式进行。一方打算部分放开市场,一方打算部分共享数据,如此,既能够推动行业变革与创新,也能够实实在在地为消费者带来便利,何乐而不为呢? 从目前情况看,从出租车业务合作起步,被纳入约租车范畴的专车业务会后续跟上。专车业务乱象更多,性质更需要界定。专车模式有许多东西值得传统汽车服务企业借鉴,但这种模式也有待进一步规范化。政府监管常常滞后于创新的脚步,这很正常,但滞后不等于无为。 在这个“互联网+”的火热时代里,出租车业出现的现象耐人寻味。对于监管者来说,鼓励、拥抱创新与积极合规监管,是一剑两刃,两面皆不可或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