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清徐三国城1995年仅开门迎客两年便荒废。 想当年,诸葛亮的抚琴退兵之计顶多用了两三天,如今,山西清徐三国城的“空城计”却整整唱了23年。据报道,这座曾耗资6000万元、占地200余亩打造的三国城,于1995年开门迎客。然而,仅仅两年后这一景区便荒废了,成为一座荒草丛生的空城。对此,当地文旅局表示,正在重新规划,周边或将发展康养旅游。 新闻一出,有两点尤其值得关注:一是这样一座耗资巨大、投入甚多的项目,为何仅开门两年便从此萧瑟了?二是在明显荒废,沦为“僵尸”景区20多年之后,三国城怎会一直未被妥善处理,而是闲置至今?人们不禁要问:如此荒唐的“空城计”到底还要唱多久? 事实上,作为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故里,清徐县希望以此为支点,对外打出“三国”文化牌的做法并无不妥。而且从区位特点来说,当地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清徐县距太原市区仅35公里,能够很好地吸纳来自周边较大城市的游客资源;湖光山色的自然景象,也能给景区魅力增色不少。 只要妥善经营,合理规划,三国城不仅能够激发当地人的文化归属感和自豪感,也能通过经典场景还原,给游客(特别是青少年)提供更为具象的历史文化教育。 可是只要稍微查看下其间细节,便不难发现这一项目把“好牌”打烂、走向“早夭”的症结所在。比如,正如国际在线2017年所报道的,三国城尽管设有关圣殿、戏台、献殿、裙房等建筑,但整体风格并非取自汉魏之规,而是采用了明清宫殿风格。这种“四不像”式的建筑风格,暴露了其营造理念上的粗糙和不严谨,难免误人子弟,也必然会对自身的口碑带来致命影响。 此外,三国城虽然打出了罗贯中的招牌,却并未对其生平、创作理念等具体文化元素进行深入挖掘。由此可见,“三国”“罗贯中”等名片更多被当成了一种噱头,而游客在被忽悠之后选择“用脚投票”,致使这一景区最终荒草丛生、人迹罕至,也就不难理解了。 另一方面,当我们对三国“空城”的场景唏嘘不已之时,也不免会产生疑问:当初这一项目上马时,是否经历过审慎科学的考量规划?在这一景区残败萧瑟20多年后,为什么迟迟不见有关部门出手处理? 其实,清徐三国城“空城”的消息早已不是新闻。早在2004年和2017年,就有多家媒体对其加以报道。2018年,也有网友在人民网的“领导留言板”发言,希望当地政府能够重视起来,别让三国城就此荒废掉。对此,太原市委社情民意办公室称将充分利用现有建筑资源,重新确定功能定位,吸引意向投资。 可以想象,对于这样一个多年闲置、近乎烂尾楼的存在,重新规划和定位必然有着不小的困难。但是,正如当地网友所说的,这一项目常年占用大片土地,不仅无益于历史文化传播,也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有关部门的确应当有所作为,反思该项目在审批、监管上的不足之处,积极推进清产核资、土地使用权确认、招商引资等工作,而不能坐视它的进一步破败。 面对民众的呼声和不解,当地即便在推进过程中遇到困难、有所延缓,也应当加强信息公开,及时告知人们当下的进程和具体状况。这样做,不仅能够满足群众的知情权,也可以推动社会参与,群策群力,共同为三国城的未来找到合适的出路。目前,许多地方已经在景区精品化发展方面做得有声有色,当地不妨虚心取经,引入外部智力资源和市场活水,更加走心地发挥好自身的历史文化优势。 清徐三国城的凋敝故事也提醒我们,缺乏合理的商业模式、一味以历史文化为噱头的景区发展模式早已不再奏效,糊弄游客只会遭到反噬。为了避免资源的浪费和无谓的折腾,地方文旅部门也必须做好把关,防止项目仓促上马、开发商以文旅之名“圈钱”。 当然,对于清徐当地来说,首先是要处理好遗留问题:“空城计”唱了23年的尴尬,也该被叫停了。 *本文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作者:任冠青,原标题:《三国城耗资6000万荒废23年,“空城计”还要唱多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