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轰烈烈的网约车新政博弈终于尘埃落定。不过,变局才刚刚开始。 12月21日,北京、上海、广州分别公布了网约车细则,22日,重庆也出台了暂行办法。三大一线城市的政策与11月初的意见稿差异甚小。最受争议的户籍策略并没有改变,“京人京车”、“沪籍沪牌”成为现实,广州同样要求本地车牌,但是没有对户口进行限制。 此外,各地细则在车辆准入标准上则有所放宽,对排气量和轴距降低了要求。北京细则显示,排气量不小于1.8L,车辆轴距不小于2650毫米,无车龄要求;上海对排量和车辆都放开限制,轴距要求达到2600毫米以上;广州要求排气量不小于1.8L,车龄由一年提升到三年,并给出了6个月的注册缓冲期。 网约车转型 “广州的外地牌快车至少占到三分之二,很多拥有大排量车型的司机并不愿意做网约车,补贴太少,油费太贵。”驾驶着外地车的钟师傅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我去年换了新车开始做滴滴,在我看来,花费几万元买本地车牌并不划算。” 对钟师傅来说,网约车的变化也是始料未及,他向记者表示,“半天200元左右的流水还要扣除45元左右的油费,去年一天轻轻松松稳赚600元,今年一天辛苦跑10个小时,只有去年一半左右的收入。” 多位网约车司机告诉记者,身边有不少外地车主已经不在广州滴滴工作。一名挂靠租赁公司的司机向记者透露:“这两天租赁公司告诉外地牌照的司机,先不要更新客户端,可能会对外地车进行处理。” 但是即便“钟师傅们”拥有了粤A车牌,车辆的排量依旧不能达标。在一个广州滴滴司机群中,司机们关注的焦点更多地聚集在1.8L的排量和3年的车龄上。虽然政策监管趋严,还是有很多司机在下半年加入网约车平台,在他们看来,相对自由且稳定的网约车生意还是可靠的收入来源。 若执法正式开启,这些网约车司机们便会面临一定的不确定性。艾媒咨询CEO张毅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政策落地,对一线城市的网约车市场确实打击很大,但并不是致命性的。滴滴近期如果有IPO计划,数据上肯定不利,滴滴等网约车平台需要向三四线城市进行转移和拓展。” 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向记者分析道,“网约车问题现在主要是大城市和互联网之间的矛盾,政策鼓励的方向是网约车和出租车相互融合,双方融合都要服从公共交通的背景。” 在他看来,在高品质、差异化发展的思路下,网约车本身要转型,增值业务之外、基础业务上也要找出路,不能简单地大规模扩张。网约车在公共交通领域、中小城市都有空间,现在是考验持续发展、灵活应变的时候。 执法过渡期 面对一线城市的新政,滴滴方面表示,在服务好用户的同时,将致力于与各级城市政府合作,并且希望实现平稳过渡;易到表示会继续坚持“高品质定位、差异化经营”;神州专车则回应称,车辆均符合要求,会增加司机工资成本,但并不构成实质影响。 接下来,监管部门如何执法就成为关键。有了执法的依据和标准,过渡期则拉开了序幕。虽然在京沪穗三大城市中,只有北京规定了执法缓冲期,但是目前上海和广州尚未推出具体的执行方案。 根据上海的官方解读,上海将采用现场检查等方式,着力清除本市交通重点区域网约车非法客运活动,对查实的网约车当事人的违法犯罪行为依法予以治安或刑事处罚;加强平台监管,对网络平台公司为不具备营运资格的驾驶员或车辆提供召车信息服务等违法行为予以处罚。 广州市交委主任陈小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细则正式实施之后,执法人员就会立即配合执行,对不满足细则条件但仍在运营的网约车进行打击。广州的执法部门是广州交委下属的交通委员会综合行政执法局,具体的惩罚等措施暂未公布。 具体说来,监管部门首先是事前执法,让网约车平台“自查自纠”,处理不符合规定的车辆,这样的方式效率高,成本低;接着是事后执法,直接上街进行排查,对司机的行为作出处罚判断。在张毅看来,执法的力度会由松而紧,广州地区很可能在过年前先有一批车被执法。 知名IT与知识产权律师赵占领认为,“过渡期之后还要加强监管。有些网约车会回到黑车,执法更加困难;有的转到合乘车,而北京规定合乘车每天运营次数不超过2次,如果平台不提供数据,交委也很难查到。此外,北京户口、牌照更值钱了,可能会出现出租的现象,增加了现场执法难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