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我曾是易到用车的忠实用户。那时易到的优惠券满天飞,淘宝上可以轻易搜到一块钱抵一百块钱的券。司机赚得也是不亦乐乎,开迈腾这个级别的车,一个月净收入2万多是真的。 最初推行的时候,易到补贴力度强,专车市场其又一家独大。最低起步费80,现在看来有些荒谬(谁会坐呢?)。靠补贴狂卷了半个中国市场,一线城市全部被拿下。一时间,开易到赚外快,已经成为风尚。 记得我当时还写过一篇文章,讲“都是哪些人在开易到”。司机出身五花八门,5个里面有3个是全职。有基金经理为了找成就感,开着Mini做易到。当然,现在专车里玛莎拉蒂都不新鲜了。 后来携程领投了易到的6000万美元B轮融资,为其扩张提供了坚固后盾。据当时一位司机介绍,与携程建立战略合作后,易到用车有近一半的订单,是来自携程的。比如当你订机票时,可以选择一项接机服务。这项服务便是为易到引流的一个通道。 易到第一次受到“威胁”,是大黄蜂的出现。这个App已经被快的收购,也就是现在一号专车的前身。当时大黄蜂为了抢夺市场,派人“安利”已经注册易到的司机。送手机、送话费,动用各种手段把人拉拢过来。这件事让易到的创始人周航一直很气愤。 按照当时易到的发展速度,恐怕它就是中国的Uber了,今后独占专车市场。然而,中国互联网始终是BAT的。滴滴、快的,在分别被腾讯与阿里巴巴控股后,仅有携程这做靠山的易到,还是在专车市场失守。 根据易观国际的调研,目前国内专车市场,易到仅占约8.4%;而在其之后进入中国市场的外来“和尚”Uber,也占了10.9%。占据垄断地位的,是滴滴快的集团,其滴滴专车与一号专车合并占据了超过70%的市场份额。 最早起家、被视为中国共享经济典型的易到,如今却沦为差生。易到怎么了?其实,论订单数量,易到也许不是倒数第一,因为有携程、艺龙带来的巨大流量。逐渐地,易到成为了携程的一项服务提供商。就如同如风达与小米之间的关系。 此前,有传闻称携程要追加1亿美元全资收购易到用车。这样的新闻,绝不会空穴来风。携程曾领投了易到的B、C两轮融资,共计投入5300万美元。B轮时,易到出让30%股权,估值2亿美元。C轮时,估值估计在10亿美元左右。所以追加1亿美元,不太可能全资收购。 易到的衰落,看似是必然的。滴滴与快的,在合并前就已经有了腾讯与阿里,在资金与流量方面的支持。这种支持,是连BAT中的百度也很难提供的。因为百度在移动端相比其他两大巨头,要落后不少。 所以,易到输就输在站错了队。携程虽然注入了资本和流量,但量级上明显不如腾讯与阿里来得生猛。2014年,易到获得数千万美元C轮融资时,滴滴打车获得了7亿美元。光是烧补贴,易到就根本拼不过这些公司。 此外,相比携程专注旅游业务带来的订单,腾讯、阿里的移动业务,为滴滴、快的引流更广。所以,表面上易到还是一个独立的专车服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是携程的“如风达”了。曾与易到联合推出“百度专车”的百度,也已经巨额注资Uber。易到除了携程,很难找到第二个靠山。 之后,新玩家的入场又让易到用车更加边缘化。比如神州专车,借助神州租车与联想控股的幕后支持,在短短一年内迅速攫取了10%左右的市场份额,并逐步缩小与Uber的距离。大型财团的介入,没有给易到留下丝毫的喘息空间。 近期,滴滴获得互联网约车牌照一事,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划清了其与易到这类专车的界限。缺少官方的认可,易到在专车领域更加寸步难行。似乎,携程与艺龙带来的接送机业务,才是易到的“正道”。 2015年2月份,易到牵头,联合奇瑞、博泰,共同成立易奇公司。由奇瑞打造电动车,由博泰打造车联网,由易到负责最终的整合——做城市微型电动车的分时租赁。这种造车联盟的成立,是易到转型的一个信号。专车市场它以不再可能成为老大,于是选择了一条资本市场愿意听、投资人喜闻乐见,而对于易到未来的成长又具有前瞻性的方向。 在专车市场上,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结盟的诞生,滴滴快的集团的份额还会进一步提升。Uber,在百度的支持下,会有小幅增长。但在“人民优步”这样的服务终结后,Uber的司机与用户恐怕会流失严重。 至于易到,在资金与市场占有率均处下风时,专车业务甩给携程、艺龙组合是个明智的选择。因此获得的资金,可以重点扶持易奇项目的发展,毕竟在专车之后,分时租赁会是下一个蓝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