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来自出国游峰会上分论坛的摘录,参与嘉宾包括今日资本总裁徐新、光速安振中国基金合伙人韩彦、携程 CSO 武文洁和平安创投董事总经理郁乐。在此选取几个热点话题,分享参与讨论嘉宾的观点。 现状:市场寒冬到来? 我们接触的一些创业者都反馈,融资进展不如以往理想了。而现场嘉宾也认同市场正在趋冷。 不过,韩彦认为,目前市场还在寒冬的早期,市场还没有做出深入的思考,“可能真正的思考会往后一些”。投资人手中仍然有足够的钱可以投出去,只不过更加理性了。 郁乐也认为,旅游作为消费升级的一大趋势不会有太大变化,资金来源和市场都没有太大问题。只不过在市场热的时候,好的公司坏的公司可能表现都不错,但市场冷下来,投资人更容易挑出好的公司,进入了一种 “看的更多、投的更少” 的状态。 韩彦提供了光速安振看公司的三个要点:1)极致的人;2)极致的产品;3)优秀的数字——用比较轻的方式能够扩大十倍甚至一百倍。只要在这三点上有做得足够好,就依然能在资本寒冬时获得青睐。 未来:巨头卡位后还剩下什么投资机会?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投资机会并不意味着创业机会,很多小而美的事情同样能成为一个不错的生意,但可能不一定是好的投资机会。徐新说,生意只有做成垄断才能赚钱,在互联网行业 “721” 的格局之下,只有做到 “7” 才能稍微安心一会——不用担心短时间被颠覆。 郁乐认为,虽然商旅行业机会非常多,但他认为巨头在这个市场的机会更大,因为商旅行业更多的涉及金融里面的现金流管理、信用管理以及资源掌控的问题。相对而言,休闲旅游市场可能会有更多 “屌丝” 创业者的机会。他说,早期创业者做的偏内容,媒体和通道类属性强一些;后来创业者开始专注交易环节,提供尽量丰富的产品。他认为,接下来最大的机会是产品升级,这部分可能不是巨头的机会所在。他认为,如果有一家创业公司能够把产品做到极致,还是有很大的机会。 韩彦的观点是,今年大热的 B2B 玩法,并不适合所有细分领域。他认为,只有上下游相对分散,但产品 SKU 集中的细分行业,才适合做 B2B 平台——这个时候技术能够快速的集合大量供应商和用户,从而实现垄断上下游的目的。 另外,他认为面向 C 端的机会仍然存在,他认为类似于 TripAdvisor 这种上游流量平台,在中国仍然还有机会和空间,类似做轻媒体的玩法。“创业者尽量不要做平台的事情,尽量做细分垂直的机会,但如果有抓上游的机会,一定要抓。” 他说。 徐新说,创业要试图借助规模效应、网络效应或者品牌效应,至少借助三者中其一。她举例说,携程做到了规模效应,而腾讯做到了网络效应。她认为,创业公司应该尝试依托网络效应,尝试建立面向 C 端的品牌,一旦形成品牌效应,未来还是很有前景的。 困惑:为什么旅游行业很难找到好的投资机会? 徐新说,旅游行业看起来很美,但很难找到一个好的投资标的,原因有这么几个: 频次很低难以形成品牌:徐新说,普通用户一年旅游最多两三次,而要想形成一个品牌,既需要商家提供好的体验,也还要时间的积淀,这可能需要两三年的时间。而在这两三年期间,巨头要么选择并购,要么选择做一样的事情切入市场与创业公司正面竞争,对于创业公司而言,还没来得及形成品牌,机会就已经不再了。 因此她认为,唯一的希望是要彻底颠覆现有生产关系,例如共享经济可能是一条出路,但共享经济的风口还没到,创业者可能还需要熬很长一段时间。 机会:被并购? 对于创业者而言,被并购也是一种退出。而战略投资者在投资和收购的时候,考量的指标也不同于 VC 等财务投资人。 武文洁说,携程投资企业,更多考虑的是被投企业能够给携程所带来的增值。她说,今年携程除了拿下艺龙之外,在资本市场上并没有太多动作,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上半年估值虚高,操作上就有很大难度,“很多想做的项目就不去做了”。随着市场遇冷,估值预期的降低,她说一些案子可能更容易促成。 她说,携程的投资或者收购,可以是专注于线下的某个领域,或者是专注产业链的某一个环节,例如此前他们投资的众荟信息,利用其大数据能力为酒店改善收益管理。 而在之前的一场分论坛上,阿里旅行·去啊总经理李少华也表示,他们更多的会投资那些能够让旅游行业玩家能够更高效从事这个行业的企业,投资的效果可能都需要从长期来考量,例如系统服务商、数据处理等。这样做的理由是,阿里作为一家平台,要为更多的合作伙伴从输出能力,做的更是像是投资基础设施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