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行程规划类产品非常之多,连 TripAdvisor 也表达了对这块市场的兴趣,Inspirock 也是这个细分市场中的一家创业公司。 Inspirock的创始人Goyal 和 Sikchi 说,做这个产品的初衷自然是希望每个旅游者都有良好的旅行体验。“我们深知做一个假期的行程规划有多么难——看无数个网站攻略、找很多本旅游书籍、跟家人或者朋友商量行程,最后到想好每天都做什么,写到一个 Excel 表格上。他们认为,规划假期应该是有趣的,而技术应该能够改善这个过程,所以他们就做了这个产品。 这个产品的目标是让用户在出行之前找到他们要去的目的地以及要看的东西,用户选择自己的偏好(例如是不是喜欢紧张的行程,有没有孩子,是不是喜欢探索历史和文化),然后 Inspirock 就能依据用户的兴趣,生成相应的行程规划,之后用户可以做出相应的修改。 整个产品经过了大约三年的迭代,之前的很长时间都是在获取用户反馈然后调整产品的过程中度过的——其中一点是因为想设计出一个符合每个人偏好的 UI 和用户体验是非常困难的。创始团队认为,规划一个行程平均需要在 21 天之内浏览超过 38 个网站,而技术可以简单的记录下数以百万的旅游景点,并且可以在旅游时间、距离等大量限制条件下依然提供万亿种可能的安排。 目前产品已经覆盖了欧美地区的超过 7000 个目的地,用户有来自全球 150 个国家,并保持了月均 30%的增速。创始团队认为,未来就是要不断加速这个过程,通过口碑传播获取更多用户。他们还会考虑覆盖到更多的欧美之外的目的地,从而提高转化率。 关于商业模式,创始团队的设想是,不对用户收费,通过行前规划,将用户导向 OTA 或者酒店的网站完成交易,最终通过抽取佣金的方式获得盈利。他们认为,由于使用行程规划类产品的用户,一般都涉及多个目的地,这就能产生不错的市场规模。 因此,他们预计的市场规模是,每年有 10 亿国际游客,全部支出会达到一万亿美元的水平,其中一半以上都是休闲出游,Inspirock 主要关注自助旅游的用户,预计市场规模也有 1100 亿美元。这部分支出中的三分之一,都是行前的支出,例如机票酒店,按照 10%的佣金计算,大约是 35 亿美元的市场,如果算上境内旅游,这个市场规模可能更大。 在这么大的市场规模下,竞争不可避免,Inspirock 的团队却认为,虽然 TripAdvisor 和去哪儿都在做相关的行程规划类产品,但最大的竞争还远没出现。他们认为,目前实质上的竞争在于游客的固有用户习惯。 “他们已经习惯了去网络上搜索碎片化的信息,把他们拼凑在一个 Google Docs 或者 Excel 表格上,对于绝大多数游客来讲,这非常符合常理,直到他们看到 Inspirock。” Inspirock 团队介绍,目前团队获得了印度 OTA 巨头 MakeMyTrip 的战略投资,也是天使轮的领投人,提供了很多行业见解,而其余投资人则来自硅谷的创业者,对产品提出了一些建议,融资总额共计 300 万美元。创始团队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领域内都有不错的背景,团队有 15 个人,都是深度旅游爱好者。 创始团队认为,在过去 20年,关于旅游的信息过分泛滥,用户的搜索成本太高,他们的产品希望降低整个搜索成本。但他们坦言,这只是个起步。“就像精确的街道地图只是无人驾驶汽车的第一步,我们之前所做的事情也只是个第一步,未来我们希望提供简单、有趣的度假行程规划,而毋庸置疑这其中技术会发挥关键的作用。“他们说。 Tnooz 之前采访过的一位旅游产品经历 Daniele Beccari 在谈论行程规划类产品的时候说: “我相信行程规划这个概念到现在还没进入爆发期,因为这些产品更像是一个更复杂的、多达四五页的 Word 文档,还没省去那些复制粘贴的工作。” 而国内的行程规划类产品,在前年到去年经过一波高潮之后,也陷入了低谷,不少创业公司并没能找到一条跑得通的道路。在我看来,问题出在了对用户需求的认知盲区:现在的用户到底是不是需要行程规划类的产品?如果需要,是什么样的产品? 正如创始团队所说,目前最大的挑战是,用户还是习惯在网上收集所有信息,然后自己做行程。而我了解到的是,愿意自己做个行程的用户本来就不多,而其中还有一部分确实习惯一个 Excel 表格(因为在国内没法用 Google 嘛)甚至笔和纸。 最近听到一个创业者说,穷游行程助手中,很大一部分用户是直接拿走别人的行程,稍加修改甚至不加修改,就变成了自己的行程,创建一个新的行程用户数量还是少数。所以可能用户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搜索别人的行程,而非自己创建一个行程(虽然两者可能花的时间差不多)。不愿意使用行程助手类产品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上手不容易(虽然穷游已经做了很多引导性的设计),也可能就是懒,结果就是用户依然陷在 “上网搜索海量信息” 的恶性循环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