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游客,但我们并不认同我们仍称之为旅游的东西。因为我们仍称之为旅游的东西早已与最初的含义相去甚远。 我们不能说这是大众旅游时代。所谓大众旅游,是一种利用一部分人的相当接近的喜好来引导时间和地点消费的方式。但这种高度标准化的消费和使我们今天具有作为社会的文化特征的消费类型有很大不同。今天的旅游绝不是大众旅游,但规模的确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 这种从20世纪的大众旅游向21世纪的大规模旅游过渡的进程源于全球化进程。具体来说,是从确定了今天全球旅游格局的五大重要进程开始的。 首先是已知旅游类型的强化。最佳实例就是低成本革命,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航空运输的用户范围就扩大到了无法想象的程度。 其次是不同旅游类型的增多,甚至每天都会推陈出新:生存旅游、恐怖旅游、文化旅游、酿酒旅游等等。 第三,这些新的旅游类型实际上意味着旅游消费市场的逐步细分。 第四是旅游变成一种常态的和固定的东西。 最后,今天的旅游已经是对地点的情感消费。作为旅游者,我们会根据传递经验或解读历史的能力或保障情感消费的能力来评价一个景点。 数据显示,2014年全世界的游客已经超过10亿人次,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18亿。那么城市能和旅游业的成功并存吗?如何保障可持续性,不仅仅是环境方面,还有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可持续性? 对公共空间的过度占用,同质化的贸易,平庸的城市景观,以及本地居民放弃自己的城市都是旅游不可持续性及其掠夺集体遗产的潜在特性所带来的后果,如果不对其在城市环境中的影响进行良好的管理的话。 笔者认为,良好的管理可以采用两种策略: 首先,从纯粹的遏制政策转为预见政策,因为旅游的用途是极为多变的。 到目前为止,我们致力于管理旅游影响并使其适应当地承载能力的努力都是表面功夫,而且都是简单地以遏制为目标,如限制游客人数,打造一些旅游目的地的复制品以分流游客。 其次,急需制定保障旅游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能够回报社会的协议。旅游在市民中间引发的排斥情绪在很大程度上与人们看不到旅游会带来集体利益有关。 旅游已经是21世纪城市基因的一部分,问题不是要对旅游说“是”还是说“不”,问题在于城市该如何面对游客,避免复制与粘贴的做法造成文化的平庸化,久而久之造成游客丧失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