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橙旅游】如家并入首旅,某种程度上说是回到了自己最初起步的地方。2002年,当季琦冒出创建如家的想法时,他首先找的就是首旅集团的副总裁梁日新。第一家如家酒店在北京诞生时,首批样板房用的就是首旅旗下的“建国客栈”。此后,独立发展的如家逐渐成为国内经济型酒店的龙头,但十几年后却选择“回归”首旅,像是抛出一道让人反思的难题——经济型酒店是时候该好好想想,要如何重新出发? 市场土壤变了 经济型酒店发展的黄金期无疑已经过去了。锦江与铂涛合并,如家被首旅收购,四大集团仅剩华住在坚挺,大家都在猜测它还能挺多久。季琦11月的时候就在微信里说:“越来越不好玩了,一个个都退赛了!孤独!”,看来,他对如家的归宿早有耳闻,不知是否也萌生退意? 看到竞争对手退赛,滋味复杂。因为对经济型酒店来说,现在与其说是彼此之间在竞争,不如说是自己跟自己较劲。从数字来看,如家Q3财报显示总营收与净利润均在下滑,净利润甚至下滑了40%。华住的净利润虽然同比增长,但RevPAR也面临走低压力。事实上,入住率下滑是整个经济型酒店行业都在面临的问题。大家都在找出路,合并是一条捷径,冷暖自知。 当高端酒店受大环境影响而式微的时候,人们原本以为经济型酒店会迎来又一轮春风,但事实上并非如此。究其原因,住宿市场正在朝着多元形态的方向发展,经济型酒店早期得以立足的价格低廉、标准化服务等优势要素已不再明显。尤其是民宿、短租等非标准住宿对酒店业的大幅“侵袭”,它们价格更低廉,装饰和服务有特色,距离景区近,还伴着“共享经济”这样时髦炫酷的概念,对经济型酒店形成直接的竞争威胁。即使是在城市商务市场,中端酒店也在取代经济型酒店成为新的趋势。总而言之,曾经滋生滋养了经济型酒店的市场土壤,已经变了。 让我们重新审视一下那片土壤的核心是什么:刚刚起步的大众旅游激发的庞大需求,以及被单一高端酒店垄断的有限消费选择。如今,需求仍在,但更为精细,需要分层次精准对应;消费选择则早已多元化,经济型酒店的竞争对手不再只有高端酒店,而是增加了各种被互联网整合起来的个性化资源。 经济型酒店并非没有意识到这些,这几年也在进行多元化拓展,尤其是发力中端酒店市场,几乎四大集团的每一家都推出了中端酒店品牌。但多年的扩张圈地把战线拉得太长,对资金链的牵扯过大,培育一个新的市场又绝非易事。在这种情况下,走合并之路似成定局。 还会陷入“大”的迷思吗 无论是锦江收购铂涛,还是首旅收购如家,形成的都是一个覆盖高、中、经济型不同档次的大型酒店集团。 大,对中国的酒店业似乎是一个致命诱惑。“大”意味着市场覆盖率、资源丰富度、会员数据等,但讽刺的是,经济型酒店陷入今天的被动局面,对规模的追求却难逃其咎。如家、7天、汉庭、锦江之星都曾把扩张布点作为发展的主要目标,把融资主要用于扩张。扩张带来的问题也很多,资金链的紧张首当其冲,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尤其是试图发展中端酒店、特色酒店等多元业务时资金不足。为缓解资金压力并实现扩张,经济型酒店也曾采取加盟方式,但对服务的管控弱化,如家、汉庭等都曾被曝光过类似用擦马桶的毛巾擦杯子之类的质量问题。 像七斗星这样风光一时的经济型酒店就是由于资金链断裂被如家收购。谁能说如家并入首旅不是出于相似的原因?如家虽然也在试图做如家精选、和颐这样的中端酒店,但一直不像华住做得有起色。并入首旅后,如家会放弃中端酒店业务专心做经济型酒店?还是继续此前的多元拓展?这也是一个问题。 目前,国内酒店业已经形成锦江+铂涛、首旅+如家这样两大酒店集团,从酒店业务形态上看,二者均覆盖不同档次的酒店,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布点,也都拥有庞大的会员数据,因此,二者之间必定存在激烈的竞争。如何竞争?是像此前经济型酒店那样,继续走扩张圈地的路?还是把规模扩张暂时搁置,从精细耕耘现有子品牌做起,在质量与特色上花费更大的力气?从锦江收购铂涛之后的动作来看,双方在运营层面依然相对独立,一个巨型集团的形态并未凸显,自然也没有明显的扩张趋势。至于首旅和如家会采用怎样的运营模式,怎样书写自己所理解的酒店“巨头”,值得密切关注。 下一个目标是线上布局 事实上,酒店业通过联盟、合作的形式与OTA对抗的例子已经很多,或者自建平台,或者增加与OTA的谈判筹码。 首旅对线上布局的思虑已久,今年5月,就与石基信息、阿里旅行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提出共同开展“互联网+”合作,发展会员合作,并试图将合作模式像单体酒店和区域性连锁酒店推广。平台性质的阿里旅行一直宣称要帮酒店摆脱对OTA的依赖,再联想到携程、阿里最近围绕酒店PMS的争夺战,首旅的野心是先借助阿里旅行和石基信息的力量,形成与携程为代表的OTA大佬抗衡的姿态,此次加上如家庞大的酒店资源,更有了与OTA对抗的底气。至于将来,首旅会不会自建平台或者在连缀串并相关平台方面发力,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品橙旅游主笔 公孙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