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这件事,是再感性不过的了,即便到同样的地方,不同的人目光也会落在不同的方向。在爱文学的人眼里,伦敦大本钟、白金汉宫只是路过的风景,以西180公里的斯特拉福镇才是终点,因为那里诞生了莎士比亚;巴黎的埃菲尔、香榭丽舍也只是浮华,东南的萨瓦省首府才是目的地,因为那里养育了卢梭;至于罗马、法兰克福甚至美国的海滨城市佛罗里达,同样只因为雪莱、歌德和海明威而闪光。
我们爱读书,也爱行路。
书中有无尽的新知,路上有无限的风景,而我们的心里,则有一个无比瑰丽的世界。
亚温河畔的莎翁之城
莎士比亚故居
英国中部瓦维克郡斯特拉福镇亨利街北侧
在英国,有很多城镇叫斯特拉福。但我们要说的这个斯特拉福,因为孕育了一位世界级的戏剧大师而闻名,已经成为全英国排名第二的旅游景点。
这座小镇历史悠久,可追溯至罗马时代。蜿蜒的亚温河世世代代滋养着这片富饶的土地,出生于此的莎士比亚也被亲切地称为亚温河之子。河畔的十字路口耸立的高大纪念柱顶上,安放着莎士比亚的青铜坐像。周围是四座莎翁戏剧里的代表人物塑像——《亨利四世》中的福斯塔夫、《麦克白斯》中的麦克白夫人、《亨利五世》中的皇太子和《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故居位于小镇中心,这座16世纪的二层木架构小楼历经了400多年的风雨侵蚀,仍保留着都铎时期的风格,这也许是对文人最大的敬意。1847年政府通过公共募款活动,买下了莎翁出生时的这座宅邸。据说这里曾经发生过一次火灾,1874年重新修建恢复成原状。故居室内的窗户很小,走进去感觉光线很暗,陈设一如当年,石块铺地,所有的桌椅、床、柜全是普通木制,客厅挂着印有古朴图案的壁布;厨房里铺着白布的长条桌上,随意地摆着主人当年用过的锅碗瓢盆,桌子周围是磨成褐色的哥特式长椅。
每年,有超过50万游客慕名拜访这个文学胜地。置身于莎翁居住了18年的居所内,空气中仿佛弥漫着哈姆雷特的质疑、麦克白斯的倾诉、威尼斯商人的辩解,以及莎翁的彷徨和沉默、激动与兴奋。
除了莎士比亚的出生地,你还可以探访皇家莎士比亚剧院。这里的剧团自1961年成立以来,便将莎士比亚所有的剧本都搬上了舞台,每台莎士比亚的剧目都是在此地首演后才在伦敦演出。
诗人与浪漫同在
济慈和雪莱故居
罗马西班牙广场台阶下红色小楼
自《罗马假日》中奥黛丽·赫本在西班牙广场的台阶上吃过冰激凌后,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们便将此地视为必选的到此一游处。但其中90%的人都会忽视浪漫广场台阶下的另一处知名所在——雪莱与济慈的故居。
说是故居,更准确的表达应该为“在这里故去的居所”。在这小小的建筑里,雪莱和济慈度过了他们人生最重要也是最后的几年。要特别说明的是,他们并非是同居关系,只是碰巧都在这里住过。
济慈和雪莱故居的入口是一个与精品店相邻的楼梯口。这细小的故居只展出了济慈和雪莱的几幅画像、若干手稿,还有一些济慈画的风景画以及日常用品。高及天花板的书架上摆满了装祯讲究的硬皮书,是诗人们以及有关诗人们的著作,还有不少雪莱、拜伦及其女友的画像。墙上挂着一幅非常醒目的油画,描绘的是朋友们在海滩上为雪莱举行火葬的情景。画中雪莱躺卧在柴堆上,像生前一样漂亮,但是苍白,一旁的拜伦悲伤万分,正掩面匆匆离去。
在这里,你还可以看到非常具有英语美感的文字介绍,居所也充满了英式大宅的气息,宛若来到了不列颠,而那里才是雪莱和济慈真正的故乡。
黄金小巷里的忧郁人生
卡夫卡故居
捷克首都布拉格城堡区黄金巷22号
卡夫卡是奥地利的德语作家,但他不是生活在今天的奥地利共和国境内,而是19世纪后期奥匈帝国的组成部分波希米亚王国的首府布拉格。这位英年早逝的作家作品均未在生前发表,却以神奇的力量虏获了世界无数读者的心,也让布拉格成为了卡夫卡迷的朝圣地。
卡夫卡把布拉格称作“带爪子的母亲”,不管走多远都要被母亲的爪子抓回到身边。这里到处都能找到他的身影,国民剧场附近的罗浮咖啡馆、卡夫卡书店、卡夫卡博物馆……就像他的好友所说:“卡夫卡就是布拉格,布拉格就是卡夫卡。”
最知名的一处居所位于布拉格城堡内的黄金巷,这是一条由砖石铺成的窄窄街道,据说因为是16世纪鲁道夫二世在位时炼金术士居住的地方而得名。现在黄金巷的每个小房子都已经改成富有特色的商店,门牌22号房屋就是卡夫卡故居。这里并非卡夫卡的出生地,1916年至1917年间,忧郁、孤僻的卡夫卡因为不堪旧城区的喧闹嘈杂,搬到了姐姐奥特拉的这幢水蓝色的平房写作,在这里完成了小说《城堡》。
故居只有一个房间,低矮狭小,亚洲人都要下意识地弯腰进入,对那些人高马大的欧洲人来说则更显得压抑。不禁让人想起卡夫卡的名言:“笼子在等待着一只小鸟,而我这只鸟却在等待一只鸟笼。”在卡夫卡看来,一个人纵然多么地自由,总是会有无形的、有形的牢笼始终追逐着他。现在,这里是一家卡夫卡纪念品店,窄窄的书架上布满各种版本的卡氏书籍,封面上的卡夫卡向路人投去忧郁孤寂的目光。
激进思想家的温婉天空
卢梭故居
巴黎郊区蒙莫朗西森林附近
大多数人习惯将卢梭列到“法国思想家”之列,但他却是出生于日内瓦的瑞士人。早年,卢梭因生活拮据离开家乡在外流浪,成名后回到日内瓦定居,却又因思想与著作“偏激”而被剥夺公民权被迫再次远走他乡。
我们不谈卢梭在日内瓦那命运多舛的旧宅,仅说一说他在蒙莫朗西森林附近的居所。在这美丽田园的几年是他创作生涯中硕果累累的阶段,四大名篇《新爱洛绮丝》《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中的三篇问世于此时。
卢梭是法国文学中最早对大自然表示深沉的热爱的作家,在《忏悔录》第十章中可以感受到卢梭对于这座田园居所的喜爱:“蒙莫朗西园林不是和舍弗莱特园林那样修在平地上的,而是起伏不平,间有小丘和凹地,那巧妙的艺术家就利用这些陵谷来使丛林、水流、装饰和景色千变万化,把本身相当局限的一片空间,可以说凭艺术和天才的力量扩大了多少倍。”法国大革命期间,激进的卢梭在这片温婉的天空之下并不孤独,总有一块土地属于他,即使不是故乡日内瓦。
在不显眼的道路拐角处,沉重的木门后面就是卢梭故居了。房子很小,很简单,但很雅致。当你从对面高地眺望这所房子的时候,它就像被水环绕着一样。因为位于谷底很容易受潮,房子当中便设计了一个明廊使空气可以全屋流通,保持干燥。从卢梭所住的房间可以看到旁边的另一栋白色房子,据说当卢梭迁住于此时,这位好奇而热情的邻居曾经多次来探访。在卢梭眼中,“所有人,无论贫富,都拥有两样最宝贵的东西:家里的自由和朋友家的屋顶”。
太阳升起的地方
海明威故居
古巴哈瓦那东郊的小镇圣弗兰西斯科
海明威的故居维西亚庄园坐落在一个栽满槟榔树的小山头上,在这座庄园中,海明威度过了21年,并饮弹自尽。
这可能是海明威居住时间最久、最为舒适的一个家了,海明威曾经说过,“我热爱这个国家,就像是在自己家里一样。除了出生的故乡,此处是命运归宿的地方。”
维西亚庄园的主体建筑中包括主卧室在内的每个房间的墙壁上挂满了猎物标本,以犀牛和野鹿居多,想必是作家的战利品。9000册藏书和注册在基维斯特的比拿号游艇仍完好无损地保存在那里。
从29岁那年第一次为避风浪来到哈瓦那,到古巴革命后离开,海明威断断续续在这个国家居住了20多年,卡斯特罗和切·格瓦拉曾和他一起出海捕鱼。海明威初到哈瓦那时,住在老城区的“两个世界”饭店,在那里完成了《丧钟为谁而鸣》。因为当时的妻子玛瑟不喜欢住饭店,海明威才买下维西亚庄园。著名的《老人与海》也是在这里完成的。而这里目前也是海明威纪念馆,保持原貌,看起来只是像主人暂时外出一样。
浮士德式的生活所在
歌德故居
德国魏玛市弗拉恩普兰大街
在歌德的时代里,德国并不是今天这样的版图,它是由数个小公国组成的,即使歌德离开家乡远走外国,也不过是从法兰克福到了魏玛。
假如是图方便,当然是到法兰克福的歌德故居最便利,而倘若真正想感受歌德生活过的地方,还是要去魏玛的故居,毕竟那里才是歌德生活了50年的地方。
魏玛市弗拉恩普兰大街的拐弯处就是歌德故居了。这幢巴洛克风格的房子是魏玛公爵送给歌德的。一辆简陋的四轮马车经过修复后,静静停靠在当年停放它的那处墙角。200多年前,歌德就是坐着这辆车在德国以及欧洲的各地旅行,获得了一个伟大诗人所需要的丰富的经历和开阔的视野。
踩着嘎吱作响的木台阶上楼,走进歌德的会客室、起居室和工作间。会客室很宽敞,一台光亮如新的三角钢琴十分醒目,当年来自德国及欧洲各国的作家、诗人、戏剧家等不断慕名来访,在这架钢琴旁举行“音乐沙龙”。
朝东的一间房子不很宽敞却很明亮,是歌德的工作间。房间正中摆放着一张深色的木制书桌,歌德用过的羽毛笔自然地斜插在笔筒里。在这间屋子里,歌德完成了他的许多名作,包括《浮士德》。从23岁开始,歌德就着手写这部充满哲理和奋斗精神的作品,一直用了60年的时间才完成。
歌德说过:“一切涉及舒适的事宜都与我的天性相违背。您在我的房间里找不到沙发,我总是爱坐那张老式木椅。舒适豪华的陈设会扰乱我的思维,使我陷入一种迟钝怠惰的状态。”所以在他的工作室里只有书桌、椅子和几件家具。歌德从来都是站着写作,他写作用的一张斜平面桌子仍然摆在故居中。工作室的里间是藏书5400 多册的书斋,现在也按原样保留着。
歌德的卧室在工作室的隔壁,是一个小长条形,唯一的窗户向花园敞开。墙上挂着一些地质学和声学的图表以及温度计、晴雨表和一个灯伞。室内只有一张床、一个小方桌和一把矮脚靠背木椅。1832 年3 月22 日,83 岁高龄的歌德就坐在这张椅子上停止了呼吸。
文章来源:瑞丽女性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