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世界奇景之一的吴哥奇迹滋润了柬埔寨人的心灵文化,那么作为东南亚第一大淡水湖的洞里萨湖,便是孕育柬埔寨人的“衣食父母”。在洞里萨湖一带,有许多傍湖而居的水上人家。他们的生活就像湖水一样,也是“浮动”的。 水上的生活 在高棉语中,“洞里”是海,“萨”是淡水,洞里萨湖是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在这里,孩子们的游戏和在陆地上大不相同,他们有的划着小船,有的干脆就坐在大大的洗衣盆里。洞里萨湖水上人家的生活非常清苦,但他们又非常纯朴。这里真正的原生态旅游和附近的吴哥古迹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在这里,茫茫水域的“岸”是两排竹木房子,四壁是空的,更象家庭的水上游戏室。因为几乎每个这样的亭子里都挂着很多吊床——柬埔寨人是如此挚爱吊床上的生活。在水中,放眼望去,一些房子的房顶还有树木的树尖似乎就像水草一般;你好象在旅馆墙上的照片上看见过,知道在那些树干不完全被水淹没的年份,你也可以撑着船去探索水上丛林,不过,如果这一年雨水太多,船只有绕着树尖走了。 进入这个村庄群落。这里以“越南浮村”闻名,实际上它有两部分,一部分越南村(很好辨,妇女都戴着那种尖顶圆帽的),一部分是柬埔寨人村,各说各的语言。船在湖里穿行,小卖部,医院,邮局,穿着制服的小孩子正从学校被放了出来,一户户家庭在洗东西,在做饭,在相聚……他们从这里到那里当然都是使用船,所以很多船总是水面上来来去去…… 一艘艘的水上商店,有卖饮料的、卖蔬果的、卖木柴的,看他们载满了货物,划着船到处做生意,服务到家的买卖方式,倒也成了洞里萨湖特有的景观。据说,在这儿最会做生意的,几乎都是越南人。 水上养猪成为风景 水上村庄的居民要随季节变化经常搬家,但洞里萨湖并没有亏待他们,反而以丰富的鱼类作为补偿。洞里萨湖的鱼多达几百种,其中有种笋壳鱼细嫩鲜美、骨刺又少,是国际市场上的热销货。 除打鱼、种水稻这些活计外,村民们还在湖上用船养猪。排在木屋一边的猪舍被村民打扫得干干净净,没什么异味。水上养猪已经成为洞里萨湖的又一道风景。 流动的村子 关于洞里萨湖,有个古老的传说,故事是这样的:相传在湖底住着一个七头蛇神,蛇神的女儿要嫁给印度王子,于是他便大嘴一张,把所有的湖水给吸干,转眼间,变出了一大块肥沃的土地,成为女儿的嫁妆。 大自然就是他们最好的提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个个是大地之子,早已融入自然。其中,越南村位于柬埔寨的右边,因为湄公河的流通,越南人要移民到柬埔寨来,并非难事;再加上水上人家原本就是流动户口,管理不易,久而久之,有一部份就聚集成越南村了。要辨别两村的人,就看他们头上戴的帽子,越南人喜欢戴着传统帽、或是扁平圆帽;很简单,一眼就能认出来了。 一个村庄 两种语言 洞里萨湖占据柬埔寨的中心地带。洞里萨湖的大小没人能说准,要靠老天爷来决定。旱季时,洞里萨湖的面积只有三百平方公里,但每逢雨季,湖面面积却超过一万平方公里。悬殊的变化,使旱季时露出的湖泥成为播种早稻的良田。雨季时候,藏匿昆虫及微生物的杂草沉入湖底,又成了鱼类的天然饲料。 由于盛产鱼类,这里聚集着许多靠湖为生的人家,他们组成了独特的水上村庄。不过,村庄只是一个叫法,并没有行政上的约束。这是因为村子里时常有船家加入或离开,来去自由。 洞里萨湖的居民用柬埔寨特有的木材,在水上搭起鳞次栉比的高脚屋。有些木屋被架在编好的竹筏上。当雨季湖水上涨、湖面扩张时,一些建在大筏子上的高脚屋就在拖船的拖动下,向上游行进,寻找一个水更浅、靠陆地的位置安家。 水上村庄里有不少越南侨民。据说他们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移居过来的。虽然生活在同一水上村庄,但他们与柬埔寨人之间很好区分:越南妇女一般戴尖顶圆帽,另外春节期间门前会贴鲜红的春联。而典型的柬埔寨式标志则是门口一侧立着的那尊高高的神龛。日常生活中,这两拨居民各说各的语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