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旅融合创造精彩 旅游集物质消费与精神享受于一体,旅游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表示,要用文化提升旅游品位,要以优秀的人文资源为主干,把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入旅游经济发展,精心打造出更多体现文化内涵、人文精神的特色旅游精品。 旅游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也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指标,文化需求则是旅游活动的重要动因。 文旅融合,文化可以更加富有活力,旅游也会更加富有魅力。2019年,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思路,全国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积极探索在资源、项目、平台、活动等方面的有机融合,发展成效初显,游客对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图书馆、书店、剧场剧院等文化场所的热情不断高涨,“1+1>2”的发展新优势正逐步形成,开启了文化建设和旅游惠民新篇章。 2 全域旅游示范推进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调研时指出,“发展全域旅游,路子是对的,要坚持走下去”,为推进旅游业改革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2019年9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首批71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自2015年开始,“全域旅游”以燎原之势在中国蓬勃发展,成为近几年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一条主线,全域旅游串起旅游业发展的多个亮点。全域旅游示范区让更多旅游目的地转变成为休闲好去处,中国人的出游方式也随之改变。发展全域旅游,成为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 发展全域旅游是旅游业发展战略的再定位,是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对深化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释放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发挥有效的引领作用。通过发展全域旅游,旅游“一业兴百业旺”的效应在全国多地都得到充分体现。通过产业融合发展,很多全域旅游示范区已成为国际化生态型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3 旅游扶贫定向发力 2019年初,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扶贫办共同推出“三区三州”旅游大环线,定向发力精准扶贫。“三区”是西藏自治区、青川滇甘四省藏区、新疆南疆四地州,“三州”是指甘肃的临夏回族自治州、四川的凉山彝族自治州和云南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这些地方都是深度贫困区,但旅游资源富集,其独特性和差异性对游客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三区三州”旅游大环线全长约1.1万公里,以青藏高原区为核心,串联了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唐蕃古道等传统路线,以及新藏公路、珠穆朗玛峰、三江并流等高海拔旅行的极限体验和多元民族历史文化线路。同时,大环线设置了4条支线线路、6条主题线路、56条世界级徒步旅游线路。 中国旅游扶贫成效显著,一方面使得中国许多贫困地区群众实现了脱贫致富,另一方面也让许多位于贫困地区内的高品位风景区陆续被发现,成为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同时为贫困地区经济注入新活力,带动了其他产业迅速发展。 4 红色旅游热潮涌动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红色旅游热潮涌动,规模和热度不断攀升。红色主题博物馆、红色主题景区、革命老区及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发生地等成为最热门旅游地,延安、井冈山、遵义、西柏坡等地是客流量最大的经典红色旅游目的地。 革命传统资源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可喜的是,青少年已成为红色旅游最大的需求群体,红色旅游已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课堂。 从瑞金到韶山,从延安到广安,从红岩村到西柏坡……红色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产生了良好的政治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形成覆盖广泛、内容丰富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体系。红色旅游拓展了振兴老区、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传承了红色基因,弘扬了爱国主义。 文化和旅游部提出,未来将继续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加大对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开展红色旅游资源普查工作,适时推出“红色旅游优质服务单位”,加强红色旅游讲解员队伍建设等。 5 科技引领旅游未来 旅游业是一个美丽产业、幸福产业,旅游目的地的可及性、旅行过程的舒适度、旅游项目的体验感都是影响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些方面,科技创新大有可为。 科技创新有助于旅游业态多元化。当旅游业与科技相遇,无论是在物理反应层面还是在化学反应层面,都催生出许多新业态、新产品。2019年,许多地方已打造了一部手机游当地的平台,游客可通过平台享受“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一键定单、一码通行、一键投诉。由于科技在文化消费和旅游服务过程中的广泛应用,游客的参与度、体验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 以5G、物联网、人工智能、无人驾驶、实验室经济等为代表的科技进步,正在加速对旅游业的渗透与变革,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游客的需求、行为与体验,解构着传统供应链下各类旅游企业的边界,大幅提升着文化和旅游的智能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效能。科技正在塑造旅游的未来。 6 夜间旅游如火如荼 2019年3月,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了“夜间旅游系列研究成果”,引发了社会对夜间旅游的广泛关注。 中国旅游旧有的“白天看庙,晚上睡觉”模式已被如火如荼的夜游逐渐取代。夜间旅游内容丰富多彩,包括夜景观光、街区夜游、景区夜游、夜市夜宵、夜间演艺、夜间节事、夜间文化场所休闲活动等。夜晚赋予了旅游别样的魅力。 夜间旅游成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需求新潜力、供给新动能。当前,游客夜间旅游参与度高、消费旺,九成左右的游客有夜间体验的经历。灯火阑珊处正孕育出夜间经济的一片新蓝海。发展夜间旅游不仅是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是扩大消费,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截至2019年10月,全国发布夜间经济、夜间旅游相关政策规划的城市已超过40个。这些城市已经把夜间经济视作发展的新动能。中国夜间旅游,方兴未艾,前景广阔,正在成为灯火下的城市发展新风口。 7 多个旅游年助力外交 2019年,“中国—老挝旅游年”“中国—柬埔寨文化旅游年”“中国—太平洋岛国旅游年”“中国—克罗地亚文化和旅游年”精彩亮相。中国已成为这些国家或地区快速增长的重要客源地。 举办旅游年是中国旅游外交的重要内容,已成为中国同其他国家或地区增进了解、加深民心相通的重要平台,夯实了中国与世界加深理解、巩固友谊的基础,增进了双方民众对对方国家和文化的了解。 旅游年期间,双方举办了一系列文化和旅游的活动,扩大人员往来规模,为双方游客提供更为人性化、专业化、规范化的旅游服务,并为双方企业开展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合作营造良好环境,为双方深入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旅游年的举办有力促进了老挝旅游业的发展,为老挝经济注入了强劲动力,为中老“一带一路”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撑。据老挝官方统计,2019年前三季度中国游客赴老旅行人数达76万人次,年内有望达到百万人次。 8 粤港澳建世界旅游地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多个章节提及文化和旅游发展,提出共建人文湾区,构筑休闲湾区。 粤港澳文化旅游合作迎来了发展的最好时机。《纲要》提出,推进大湾区旅游发展,构建文化历史、休闲度假、养生保健、邮轮游艇等多元旅游产品体系,丰富粤港澳旅游精品路线,开发高铁“一程多站”旅游产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优化珠三角地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便利外国人在大湾区旅游观光。支持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在澳门成立大湾区城市旅游合作联盟,推进粤港澳共享区域旅游资源,构建大湾区旅游品牌,研发具有创意的旅游产品,推动旅游休闲提质升级。有序推动香港、广州、深圳国际邮轮港建设,进一步增加国际班轮航线,探索研究简化邮轮、游艇及旅客出入境手续。推动粤港澳游艇自由行有效实施,加快完善软硬件设施,共同开发高端旅游项目。探索在合适区域建设国际游艇旅游自由港等。 |